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苏教版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教学实录和评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教学实录和评析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493次  栏目: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

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教学实录和评析,http://www.170xue.com
      师: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生:从课题看,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生:这是一篇游记,我从“记”字看出来的。
      生: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属于浙江省。
      师: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那里真有龙吗?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来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到哪儿?
      生:从金华出发到罗甸,渐渐入山,先到洞口,从外洞经孔隙到了内洞,然后出洞。
      (生边回答,师边板画。)
      师:读了一遍课文,双龙洞的哪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
      生:乘小般经过孔隙这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多数学生举手,意见一致同上。)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段课文,我们就先学这段。(指名读),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隙是一个裂缝。
      生:孔隙是一个很小的洞。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孔隙很小,是吗?(学生点头)看书,听老师读一句话:“虽说是也隙,也可容得一只小船进出。”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的地方,它小吗?(师用手比量大小)

      生:不小,挺大的。
      师:那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说清理由。
      生:从孔隙本身看,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不很小。
      师:你认为孔隙挺大的。(该生点头)那为什么又把它称为“孔隙”呢?
      生:称它为“孔隙”,是拿它和外洞相比。书中说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与大会堂相比,就显得太小了。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他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理解句段,这种读书方法叫“联系上下文理内容”。
      生:我从下段课文中写到的“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可以看出,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内洞的大而言的。
      师:“相对”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孔隙的大小就像人的高矮、胖瘦一样,是相对而言的。再看看课文,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经过孔隙要乘小船,小船上只能容两个并排仰卧。(生读出“小船”句)
      师:“并排仰卧”怎么讲?(请一生到前边,师生共同做“并排”状。)说明孔隙怎样?
      生:很窄。
      师:作者明明是写孔隙,为什么要先写小船呢?
      生:因为小船有多窄,孔隙就要有多窄。
      生:这里是用小船的窄突出孔隙的窄。
      师:除了“窄”之外,孔隙还有哪些特点?
      生:(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想见孔隙的低、矮?
      师:这些语句中哪些个词形象地反映出孔隙的低、矮?
      生:“贴”
      师:请你给“贴”换个词。把换的词放在原句中,再读一读,体会哪个词一些?(生换“靠”“挨”“粘”等词,体会到它们都没有“贴”用得准确。)
      生:“挤压”这个词在句中我不太懂,山石怎么会向人挤压过来呢?
      师:(用手势做“挤压”的动作)从左右向中间用力,就叫——(生:挤)从上向下用力,就叫——(生:压。)山石是真的朝人挤压过来了吗?(生:不是。)从哪能个词能看出来?

      生:“感觉”“似乎”,说明这不是真的挤压。可能看出此时作者有点害怕。
      生:不是害怕,是紧张。
      师:“挤压”一词既写出了孔隙的低矮、窄小,又写出了过孔隙的紧张、惊险。
      (放映过孔隙的录像,师解说。)
      师:这段该怎样读呢?
      生:重点词语要突出强调。如“并排抑卧”“刚”没有一处“贴”“挤压”“稍微”“准会”。
      (该生按自己的体会读了一遍)
      生:要读好这段,还应该把自己引导象成作者本人,仿佛真的在过孔隙一样。(该生按自己理解又读一遍。)
      师: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精彩。把自己当成作者,身临其境般地去读,眼前就会浮现出过孔隙画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带着和作者一样的心情去读,突出关键词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师:孔隙有三个特点——窄、矮、险。内洞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默读写“内洞”的段落,概括出来。
      生:黑、大、美。
      生:奇。
      师:(板书:黑、大、奇)内洞“奇”,“奇”在哪?作者用“首先”“其次”连接的。先读“首先”句。(一生读)“有点儿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请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

      生:“有点儿像”是说不太像。
      生:“有点儿像”是说“像”。不然,双龙洞就不叫“双龙洞”了。
      师:“像”还是“不像”,还是要到文中找根据。“蜿蜒”一词写出龙的什么?
      生:“蜿蜒”指蛇类弯弯曲曲爬行的样子,写出龙的形态。
      师:形态有了。“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写出了——(生:颜色。)你们看,(出示投影图片,师做手势。)再加上提着的汽车灯灯影的摇曳,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龙像要飞起来一样。
      师:所以说“有点儿像”。既然像,那为什么不说“非常像”“特别像”?
      生:龙是神话中的动物,没有人风过真的龙,所以只能说“有点儿像”。
      生:洞顶的双龙是天然形成的钟乳石,不可能特别像,人们只是依据它的形态把它想象成龙,所以说“有点儿像”。
      师:作者用词相当精确。除了“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作者还看到了什么?(一生读“其次”句)悬崖在洞顶的叫什么?(生:石钟乳。)直立在地面的呢?(生:石笋)

      师:(出示彩图)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看这幅图上的石钟乳,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象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生动笔写段。然后指名读,全班交流,师生当面评论。)
      生(读):“呈现在我眼前的石钟乳,像一个老者。他长着花白的胡须,身披宽大的棉袍,右手拿一把拂尘,那若有所思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吕洞宾。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还有学生将其想象成动物、植物。)

      师:不同的想象产生了各异的形象。这正是双龙洞的神奇之所在。(下课)
      【评析】
      曹老师这一课采用精讲重点段,导读其他段的教学方法。在理清游览路线的基础上,直接切入学生感受最深的“孔隙”一段围绕孔隙的特点与作者过孔隙时的感受,导学、导练、导读,获知悟理,强化语感训,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欲望。随后,采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导读“内洞”一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形象思维训练,从读学写。

[1] [2] [3]  下一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教学实录和评析

相关分类

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