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 →学习网 → 语文教学 → 苏教版课堂实录 → 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教学实录和评析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493次 栏目: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
教学重点段,先从内容入手,围绕孔隙“窄小”的特点,抛出“疑点”——“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引发学生联欢系课文展开争论,相机渗透了任何事物的大与小都是想对而言的辩证思想,同时巧妙点拨在平台系上下文读书理解内容的方法。然后,将学习孔隙“窄小”特点的方法进行迁移,结合作者过孔隙时的动作和感受理解孔隙“低矮”的特点。在理解中抓住“贴”“挤压”等重点词语,通过换词体会、动作演示来进行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读的训练,感受语境,再现画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点拨精要得法,于学生无疑之处生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的热情。词句的理解与训练巧妙地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朗读的指导建立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朗读过程充分,训练扎实。
教学“内洞”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孔隙”一段的方法,先读书概括内洞“黑、大、奇”的特点。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体会内洞“黑”“大”两个特点,所以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引向对内洞“奇”这一特点的体会上。主要抓住“有点儿像”这一词语来进行体会。通过讨论、交流体会了“双龙”的特点,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之后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杨象画面并写下来。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立足于学生自读自悟,突出理解的重点,注重形象思训练,在学生讨论中给予点拨,收到良好效果。从理解掌握与运用相结全出发,教师安排的依据画面进行想象并写出文字来的练习,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和由读而写能力的迁移运用,这也十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节课的曹永鸣“以学定教·讨论点拨·自读自悟”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好的反映,体现了自日常语文教学“精讲、多读、巧练”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讨论释疑,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突出了对竽点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训练点训练,使阅读理解和能力培养有要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和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纪实与评析
执教者 哈尔滨市花园小学 曹永鸣
评析者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李 威
师: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生:从课题看,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生:这是一篇游记,我从“记”字看出来的。
生: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属于浙江省。
师: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那里真有龙吗?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来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到哪儿?
生:从金华出发到罗甸,渐渐入山,先到洞口,从外洞经孔隙到了内洞,然后出洞。
(生边回答,师边板画。)
师:读了一遍课文,双龙洞的哪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
生:乘小般经过孔隙这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多数学生举手,意见一致同上。)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段课文,我们就先学这段。(指名读),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隙是一个裂缝。
生:孔隙是一个很小的洞。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孔隙很小,是吗?(学生点头)看书,听老师读一句话:“虽说是也隙,也可容得一只小船进出。”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的地方,它小吗?(师用手比量大小)
生:不小,挺大的。
师:那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说清理由。
生:从孔隙本身看,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不很小。
师:你认为孔隙挺大的。(该生点头)那为什么又把它称为“孔隙”呢?
生:称它为“孔隙”,是拿它和外洞相比。书中说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与大会堂相比,就显得太小了。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他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理解句段,这种读书方法叫“联系上下文理内容”。
生:我从下段课文中写到的“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可以看出,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内洞的大而言的。
师:“相对”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孔隙的大小就像人的高矮、胖瘦一样,是相对而言的。再看看课文,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经过孔隙要乘小船,小船上只能容两个并排仰卧。(生读出“小船”句)
师:“并排仰卧”怎么讲?(请一生到前边,师生共同做“并排”状。)说明孔隙怎样?
生:很窄。
师:作者明明是写孔隙,为什么要先写小船呢?
生:因为小船有多窄,孔隙就要有多窄。
生:这里是用小船的窄突出孔隙的窄。
师:除了“窄”之外,孔隙还有哪些特点?
生:(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想见孔隙的低、矮?
师:这些语句中哪些个词形象地反映出孔隙的低、矮?
生:“贴”
师:请你给“贴”换个词。把换的词放在原句中,再读一读,体会哪个词一些?(生换“靠”“挨”“粘”等词,体会到它们都没有“贴”用得准确。)
生:“挤压”这个词在句中我不太懂,山石怎么会向人挤压过来呢?
师:(用手势做“挤压”的动作)从左右向中间用力,就叫——(生:挤)从上向下用力,就叫——(生:压。)山石是真的朝人挤压过来了吗?(生:不是。)从哪能个词能看出来?
生:“感觉”“似乎”,说明这不是真的挤压。可能看出此时作者有点害怕。
生:不是害怕,是紧张。
师:“挤压”一词既写出了孔隙的低矮、窄小,又写出了过孔隙的紧张、惊险。
(放映过孔隙的录像,师解说。)
师:这段该怎样读呢?
生:重点词语要突出强调。如“并排抑卧”“刚”没有一处“贴”“挤压”“稍微”“准会”。
(该生按自己的体会读了一遍)
生:要读好这段,还应该把自己引导象成作者本人,仿佛真的在过孔隙一样。(该生按自己理解又读一遍。)
师: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精彩。把自己当成作者,身临其境般地去读,眼前就会浮现出过孔隙画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带着和作者一样的心情去读,突出关键词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师:孔隙有三个特点——窄、矮、险。内洞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默读写“内洞”的段落,概括出来。
生:黑、大、美。
生:奇。
tag: 金华 教学 课堂 双龙洞 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苏教版课堂实录 - 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
相关分类
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