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苏教版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孔子游春》教学实录回放及评课记录

《孔子游春》教学实录回放及评课记录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678次  栏目: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

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孔子游春》教学实录回放及评课记录,http://www.170xue.com

  【互动评课】

  一

  高林生:古人说,“学贵有疑”。“疑”从何来?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差异。老师深谙其道。先是以一个“春”字作引子,激活学生的已知,然后以“春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这么一句话架设走向未知的桥梁,引发了学生的好奇,点燃了学生的读书欲望。“温故”来得扎实,“知新”自然会兴趣盎然。

  潘文彬:教学其实是一种唤醒,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愫,建构知识,丰富经验,获取智慧的过程。上课伊始,老师很智慧地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中“春”字,点引学生由“春”字想开去,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真的都被唤醒了。他们思绪飞扬,迅速地从自己的头脑中调取有关“春”的信息,他们兴致盎然地说有关“春”的词语,吟咏有关“春”的古诗,背诵有关“春”的语段,课堂上“春”意浓浓,情意绵绵。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对“春”的认识深刻了,对“春”的情感浓厚了,对“春”的向往热烈了,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这段文字有了一定情感的基础,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情蕴。如此引入,可谓是机智、大气!

  吴胜平:由“春”而“孔子”再至“游”,这种与众不同的切入,我理解为教者是在寻求一种突破,突破一种模式化的导入。这样的导入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匠心独运。虽然也是抓住课题,但这种对课题的解读却是和课文的内容紧密融为一体的,生动丰富,让人耳目一新。老师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高度研读课文,很好地发掘与把握文本提供的教学资源,较为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已知和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未知,并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和要点寻找到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读书、感知、领悟的切入口。这个切口紧紧地扣住题目,锁定重要段落,将解题、识字、解词、读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自然而然,本色无饰,引领着学生向重难点进发,真可谓“教材透则教法秀”!

  潘文彬: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还就第二自然段进行了教学,其特点是“简约而不简单”:第一,生字教学,取舍得当。老师立足实际,教学生不会的生字,并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法灵活自然,凸现出汉字的文化特点,使得学生在音、形、义整合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生字的认知组块。第二,读书内化,自然恰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情境中,自主读文想画面,放声朗读抒情感。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融进了春天,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

  高林生:《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就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课文中的哪些词句是“关键词句”呢?课文的题目理所当然是“关键词句”。就功能而言,课题一来有导向功能,二来有统领功能。老师提出的“《孔子游春》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呢?”显然利用了课题的统领功能。随后,老师以“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篇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但给“浏览”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以通俗的解释,而且点明了操作的要领,真可谓“一石两鸟,匠心独运”。

  吴胜平:在初读的基础上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将感知到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出来?这里有一个方法的训练。老师也在寻求一种突破,“会读书的人往往善于抓住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篇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多么精当的点拨,多么智慧的引导!没有套话,没有俗语,没有那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框架,没有过多地强调“关于语文”的东西,就是几句带有引导的、指导的和激励的话语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知道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原来并不复杂,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由此我想到,语文真的是要简单些,再简单些。《易经》中说的“智者易简,愚者繁难”很有道理。但课堂上的“简”需要的是教师的丰富,教师的智慧。

  高林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引导学生们将问题聚焦,直扑课文的重点——第八自然段,无疑是这一教学环节的精彩之所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过程的话,就要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悟“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哲学思想的例子。

  吴胜平:课文中心段的提出不是由教师一锤定音,而是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一做法体现的是现代教育的思想,是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也许有学生会答错或不敢回答,但不要紧,有了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意识,就会有阅读前行的动力。

  三

  潘文彬:语文课堂应该聆听到学生心灵成长的拔节声。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很好地扮演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红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静思默想的时间,使得学生对文本了然于胸,积蓄了能量,丰厚了对话的资本。所以,课堂上才有了学生的“有感而发”和“灵感迸发”。我觉得,语文课在强调书声琅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鸦雀无声,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感悟,走进课文。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有高质量的对话,才会听到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

  吴胜平:是的!静下心来读书太

重要了,尤其是在高年级,这是“精读”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要杜绝浮华,克服浮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不能用朗读取代默读。要大力提倡用整块的时间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读书质量越高,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这样才有可能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正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高林生:从抓课文的主要内容到重点段落的把握,从问题的聚焦到静思默想去探求,直至学生们通过阅读实践,自己发现了重点段与其余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实在是一次从提出问题,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直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旅行。

  在这次思想旅行中,“读”和“悟”融为一体,读中有悟,以悟导读;在这次思想旅行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融为一体,学生们是在边读边听边想象的活动中,是在脑海里不断地浮现与文字相应的画面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文字意义的理解与把握的;在这次思想旅行中,语言文字的把握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如果说“默读”、“圈划”、“记录”、“发言”、“说说”是外显的,是更多地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话,那么,“想象”、“探求”、“挖掘”、“感受”、“思考”则是内隐的精神活动;在这次思想旅行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融为一体,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不但协调,而且互动。

  吴胜平:这部分教学的确十分精彩,真正意义上落实了“对话”的理念。感触有三点:第一,“对话”是真实的。师生抓住课文的中心段、中心词,经历了实实在在的对话过程,对文本价值取向做了较为深刻地探究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真君子”、“善施教化”有了新的认识。第二,“对话”是生动的。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情感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融合,联系上下文,联系曾接触过的孔子的言论,联系学过的课文,形成对文本意思的推测、理解和认知,“对话”成为了读书内化活动,成为了加深理解、提升感受、欣赏评价的过程,不是一对一的问答,而是立体多元的,有着深度和广度。第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过程中,教师始终介入其中,呈现的是自然、平等的和谐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读书,沟通、交流,我认为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学习,教师是在追求新一轮课改所要达到的一种美好境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孔子游春》教学实录回放及评课记录

相关分类

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