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 →学习网 → 语文教学 → 人教版课堂实录 → 人教版五年级课堂实录→省级阅读教学艺术课《长相思》教学实录艺术赏析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484次 栏目:人教版五年级课堂实录
一.读得有板有眼
(课件出 示《长相思》课文)
老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 读)
老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 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老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 读)
老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一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学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老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一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学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老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个句子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品析]:老子曾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是教学之高境界。王老师的朗 读指导真可谓是不着痕迹,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的时候,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真好,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一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如行云流水,听不出“教”的味道,但仔细琢磨,你又会发现王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朗 读怎么会有板有眼呢?开始,王老师要求学学生朗读准字音,继而自己范读,学生齐读,再加上学生已有的朗 读经验,所以自然而然地读得有板有眼了,老师借助表扬,又一次强化了朗 读要有板有眼,实在是高明!
二.想得入情入理
老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 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轻声读或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 么意 思。明白吗?轻声读或默读《长相思》。
(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 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老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 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老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学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老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学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老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学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老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 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学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老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学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老师:那是怎么样的山?
学生:是非常高。
老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学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老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学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老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老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老师:纳兰性德的心(稍作停顿)心在哪儿?
学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老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老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 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 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学生: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老师:恩,不错。你说。
学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老师:你理 解得更深了一层。你说。
学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老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学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 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老师:好一个“不管在什 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学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品析]:以往,老师们习惯于分析词句,解释诗意,王老师呈现给我们一个感悟词情的新境界:寻找理 解突破口,并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身在何处?心在何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想像被激活了,披文入境,入情,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地,身在语文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三四百年前词人在征途上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凸现在学生心里的是作者一颗长相思的心。设计两次想象,足见教师教学的独具匠心,既起到情感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又一石多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张力。从提升阅读能力说,它使学生从词句中发现想象的空间,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情的感染说,对比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使之沉浸于氤氲的情意之中。
三.说得声情并茂
老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吟唱着什 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老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谁来?
学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编成了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老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学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微风习习,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老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品析〕:学生在音乐伴奏声中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学生,想象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想象是极其丰富的,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体味到“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写,在这儿不是为写而写,而是通过写让学生成为纳兰性德,成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纳兰性德,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去体验长相思的味道。
四.问得怦然心动
老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 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 么还要去从军呢?
老师:问得好!谁再来问?
学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 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老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 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学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 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老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 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得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 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老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个句子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 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 读。)
相关分类
人教版五年级课堂实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