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人教版课堂实录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镇中心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镇中心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957次  栏目: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

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镇中心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http://www.170xue.com

一、引导新课
学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个句子诗少了一个字。
老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
学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氵邑 ”字。
老师:你从哪里找到的?
学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老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
老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老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 么意 思?你来。
学生2:是湿润的意 思。
老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老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指着学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学生1点点头)非常正确,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指着学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学生2:“悒”的意 思是湿润。
老师:很好,请坐。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知道为什 么吗?
学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老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
二、读诗
老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谁了解王维?
学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老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
学生1: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老师:完了是吗?(生点点头)好孩子,告诉你,读书要把书读完整,读书要把每个字都读进去。如果你只读一个片断,你记住,那不就读书。明白了吗?
学生1:明白了。
老师:请坐。(一生举手)你要补充吗?你来说。
学生2:王维,701年到761年,今山西永济县人……
老师:停,什 么叫补充,明白吗?就是说他没有说过的话。
学生2:王维……
老师:很好。(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了看注释,我们学起来就方便多了。王维是山西永济县人,他曾经一度
学生:奉使出塞
老师:你知道什 么叫奉使出塞吗?
学生:奉了皇帝的旨意到塞外。
老师:去干嘛?
学生:去打仗
学生:去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务。
老师:很好。奉了谁的命令?
学生:(齐答)皇上。
老师:这叫作
学生:奉使出塞
老师:能不能不去?
学生:(齐答)不能
老师:为什 么?
学生1:因为是皇上命令他去的。不去要砍头的。
老师:噢,告诉你不单单一个人(作砍头状),而且要
学生2:诛九族。
老师:你的学识很渊博,肯定平时很爱看书,是吗?
学生2:是的。
老师:只要多读书,就有学问。出使,奉命出使。课题当中也有这样一个字,(指着板书)谁找到了?
学生:是送元二使安西的使。
老师:在这儿它解释为
学生:在这儿它解释为奉使。(台下学生小声议论)哦,出差。
老师:出差去了!(师笑)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另一生举手)你来。
学生:应该是出使。
老师:对呀。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学生1: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噢,这个人姓元,叫
学生1:二使。(听课老师们大笑,学生马上低下头。)
老师:(微笑着走近学生)你想看什 么?(生笑而不答)想看注释,是吗?(生笑着点点头)那就拿起来呀,学习哪能这样犹豫呀!
学生1:(拿起书本认真读起来)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老师:(指着板书)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 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学生:元一
老师:(笑着说)还有一个哥哥,我们一般称为老大。我们这个班级里面有没有小朋友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个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有吗?(生纷纷举手)
学生:我有个哥哥。
老师:那你姓什 么?
学生:姓姚。
老师:噢,那你叫
师生齐说:姚二。(大笑)
老师:明白了?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
学生:(齐说)清楚了。
老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 么呀?
学生:元二去出使安西。
老师:(指着课题)读一读。(学生朗读)谁送元二使安西呀?
学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学生1正确读题)
老师:(翘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学生2正确读题)
老师:哦,我感受到你的脑袋一摆一摆的,那又是一种韵味儿。还有谁来读?(学生3有情有味地读)
老师:真棒,给他点掌声。(掌声响起)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课题)
老师:安西是什 么地方,知道吗?(学生小声议论)
老师:非常正确,马上去看注释。
学生:安西是……今新疆库车附近。
老师:好的。谁去过新疆?(一女生举手)乘着什 么去的?
学生:飞机
老师:飞机飞了多久
学生:忘记了。
老师:是不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而忘记?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
老师:来,谁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生纷纷举手)为了读得更好,为了表 现得更出色,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看看注释,理 解了以后再来朗 读你会读得更出色。(生小声朗 读)好了,谁来读?(学生纷纷举手)
老师:(指一生)哟,我发现你真是我的知音,每次总是你第一个举手,知道吗,这样下去你离诗人不远了。(指另一生)来,你来读,眼镜博士。
学生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氵邑 轻尘……
老师:别忙着拍手,会思考的人那才是个智者,就是聪明人,听了他的朗 读有意见发表吗?
学生2:我要说他读得很有感 情。
老师:非常正确,提意见前先表扬他,你会交到更多朋友,说下去。
学生2:他读得很有感 情,而且每句话的后面三个字读得都很轻。
老师: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谁来说?
学生3:我认为他读得很有韵味。让他改进的是不要读得太紧张。
师对学生1:我请你把第二个句子再重新读一读。
学生1:客舍青青柳色新。
老师:喔,后鼻音读得那么准。
学生4:应该是客舍青青柳色新。
老师:他错在哪里?
学生4:应该把那个舍读成舍(sh)
老师:为什 么要读舍(sh)?
学学生5:舍不得。
老师:对呀,你舍不得谁呀?
学学生5:舍不得朋友。
老师:说得很好。
老师:谁再来读?(指一生)好,你来。
学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老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啊,我也想读。能不能让我来读一读啊?(师按照平仄规律,有感 情地读完整首诗,响起一片掌声。)
老师:别忙着鼓掌,学会思考。(生纷纷举手,师指一学生。)
学生1:你读得很有感 情,并且你每读一个句子,后面有一个停顿。
老师:哪儿停了,能说得具体些吗?
学生:每一句读完了,后面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读下一句。
老师:对。你说出了读诗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那就是要缓缓地读。还有谁要说?
学生2:我觉得你读书的时候好像自己仿佛就是王维,有很舍不得朋友的那种感觉。
老师:我陶醉了,是吗?
学生2:是的。
老师:你也被我陶醉了是吗?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你陶醉了,你就成诗人了。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笔来能写了,你就真正的诗人。明白了吗?(生兴奋地坐下)
老师:同学们,这就是读诗的方法,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明白了吗?(生点头)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齐声回答:想!
老师:怎么读?两个字两价目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氵邑轻”连着读,“尘”单独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师板书:平仄)
老师:什 么叫做平仄的规律?在我们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它分成两类,第一类我们称它为: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一横(师板书一横)。如果我们遇到平声的时候,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师指着第一个句子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学生:城
老师:还不够长,再来。学生:城
老师:看到过城墙吗?看到过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吗?学生:看到过。
老师:那是怎么样的绵延起伏啊!(指一生)你来读。学生:城
老师:再拖一点点就入味了。学生:城
老师:再来一点。(师做手势)看着我。学生:城
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指着另一个生)来来来,你来。
(该生摇头晃脑,读得韵味十足。又请了两位学生,都读得很好。第三位学生语速略快了些。)

[1] [2]  下一页

,镇中心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相关分类

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