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4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4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343次  栏目:语文导学案

标签:导学案大全,http://www.170xue.com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4,http://www.170xue.com
www.170xue.com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4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背景资料: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张怀民:名梦得,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学习难点: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课时:1  

导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  

3、听课文音频,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  

参考: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4、组内互读课文。  

5、齐读课文。  

6、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  

7、组内互译,完成下面的测试。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解衣欲睡        欲:                  欣然起行              欣然:               

遂至承天寺      遂:                   盖竹柏影也            盖: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默读课文,思考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苏轼“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3、这是苏轼笔下的月下之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4、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怎样理解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小组合作完成)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他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东坡地垦荒,种田帮补生计。   

   

   

5、从课文中我们能读出苏轼面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呢?  

   

   

四、 达标测试,默写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4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