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4:21 浏览次数:876次 栏目:语文导学案
《秋声赋》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关于作者及赋体文章的文学常识。
2.结合文赋的特征,把握文章的行文特点。
3.体会文章的意境,明白文章的主题。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_______,号醉翁,晚号________(金石刻一千卷,《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
赋,除了它的源头________阶段外,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阶段。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
二、重点问题
1、本文是如何描绘“秋声”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分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1、“声”乃听觉形象,稍纵即逝,不好捕捉,然而欧阳修却写得真切,读来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1)文中对秋声所作的正面描写,可分为三步,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3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
(2)为了增加描写的形象性,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赋秋声以动感和立体感,请以三点作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4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
2、欧阳修对秋声之“势”,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刻画得栩栩如生,似呼之欲出。
(1)对秋声之势所作的正面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9字)
(2)所作的侧面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3字)
3、文中对“童子”做了两次描写。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两次描写分别是:
(1)_________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本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打开《秋声赋》,一方面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所带给你的艺术美感,另一方细细品味秋之色,之容,之气,之意,体验自然和人生。
学(教)后反思
,《秋声赋》导学案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导学案,导学案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导学案
相关分类
语文导学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