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实录《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284次  栏目: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http://www.170xue.com

《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地点:深圳市华侨城中学   执教:陈钟樑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史铁生这个名字大家熟悉吗?读过他的文章吗?

   生:读过。

   师:哦,读过的。我们看一下史铁生的介绍。(屏幕显示史铁生简介)史铁生,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现任北京作协副主席。大家看一看史铁生的简单介绍。(生默读)他多次获得大奖,特别是华语文化传媒的大奖。

   师:这篇课文《合欢树》,大家看过吗?

   生:看过。

   师:都看过了,很好。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合欢树》这篇文章,它要赞颂的主题是什么?那是人类最伟大最永恒的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呢?

   生:母爱。

   师:下面我们看一看,史铁生对于母爱,是怎么认识的。下面这段文字,取于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读过的——

   生:《我与地坛》。

   师:对,《我与地坛》。我们先仔细看一遍,再齐声读一遍。

   生:“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格言和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虽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师:好,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合欢树》,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

   生:(默默翻书)

   师:哪些同学看出来了?你看,对母爱的认识,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吗?这里特别讲到“虽时光流转”,——随着时光的流转,认识越来越深刻。因此这篇文章,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

   生:时间。

   师:我们把有关的时间词语圈点一下。比如第一自然段的“十岁那年”“二十岁”,到下面的“三十岁”“母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写到合欢树的时候又出现了哪些时间词?“有一年”,接下来呢?

   生:“第二年“。

   师:嗯,“第二年“,”又过一年“,下面还有呢?

   生:“再过一年”。

   师:对。这篇文章,表示时间的词语特别多。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来,我们先看看整篇文章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12个。

   师:现在我们先看第一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作者起笔到底写了些什么。我想这样,我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好不好?

(师生共读《合欢树》第一自然段)

   师:好,我们看史铁生的起笔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生:就是写他十岁那年,一次作文比赛得了第一,他和他母亲之间的一个生活片段。

   师:生活片段这是一方面,还有吗?

   生:描写他母亲的性格和品质。

   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呢?

   生:活泼。

   师:还有呢?

   生:开明。

   师:活泼、开明,还有呢?你看啊,和儿子争论起来了,她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

   生:好强。

   师:对,很好强。还不够,还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点,没有注意到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讲,是什么?

   生:爱美。

   师:哎,是个很爱美的女性。你看,第一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当年的阳光,她好强的脾气,而且在那个时候,她还是一个很追求美的女人。同学们,我们想想看,第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丰富吗?

   生:丰富。

   师:这样丰富的内容,全在史铁生笔下的叙述表现出来。第二个自然段“二十岁,我的两腿残废了”,在这个自然段里母亲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变老了。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变老了呢?

   生: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师:对,可是一个女人的变老,不在头上增添了几丝白发,或是脸上增添了几分皱纹,而在于什么?史铁生在这里的细节是抓得很准的,表现在哪里?

   生:(思考)

   师:这个同学们可能太小了,感觉不到。一个女人的变老,最主要的表现在哪里呢?——不断地重复同一句话。

   生:(笑)

   师:“怎么会烫伤了呢,怎么会烫伤了呢?”——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

   生:(大笑)

   师:史铁生在这里抓得很准。到了“我”三十岁,我的小说发表了,我得奖了,可是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文章的一开始,看来很平淡,但是在叙述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是非常真挚的。我们看作家王安忆是怎么评论史铁生的散文的。我们齐声把第一句话朗读一遍。

[1] [2] [3] [4] [5]  下一页

,《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