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反思“问题解决”课的教学模式 讲座稿

“问题解决”课的教学模式 讲座稿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462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标签:教学反思大全,http://www.170xue.com “问题解决”课的教学模式 讲座稿,http://www.170xue.com
2010-3-30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对“问题解决”教学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传统应用题教学多为一例一练式,即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准备题的条件或问题,出示课本例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趣味性,解题思路不够开阔,影响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导致学生学的时候明明白白,用的时侯无从下手,应用性不强。

    为落实《标准》中“问题解决”教学的总体目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符合学生的一般认识过程,即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

2、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过程,即:

新信息输入  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  思考新的认知结构   输出解决问题

同时,该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评价-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也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3、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各种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发展。

一、教学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得到提高。

2、主体性原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3、活动性原则

要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搞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使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积累探索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合作性原则

既要体现自主性,又要体现合作性。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互通见解,互相合作与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见解更加丰富与全面,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

5、创新性原则

激励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不满足常规,激发学生好奇心、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发现、对问题提出新设想,敢于标新立异。

6、开放性原则

无论是从解决问题方法的运用上,还是对问题和练习的设计上,都要力求开放性(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7、实践性原则

教学素材的选取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为生活服务。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适时予以点拨,提供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联系生活,引发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主要策略如下:

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2、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但不能说学习数学就可以脱离实际,因此,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起学习的需要。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把创设最佳的学习精神状态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设计应力求“趣”、“真”。并且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原型,从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提供信息,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猜测。猜测是一项重要的问题解决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猜测,并核对猜测与问题的情况是否符合,再根据核对得出较正确的推测,形成解题的有效的策略,并加以灵活应用。

2、作图。这是一项具体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可以帮助审题、分析和检验。作图不仅包括线段图,而且包括实物简图等。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项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具体性的特点。

3、举例。这项解题策略的实质就是把问题情境图解化。例子可以基于熟悉的具体事实上,学生通过举例使问题的情境具体化,使思路比较清晰。

4、验证。学生在进行探索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验证是确定结果的过程。验证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如图表等。验证也涉及到多种思考的方法,如逆向思维等。验证也涉及到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更进一步,学生可以通过演绎或者图解说明某一假设或者某一结果。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注意两点:

一是,教师要通过巡视、聆听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及时收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理解的知识、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等信息,以便确定讲解的切入点。

二是,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再现知识的获取过程。

(三)多向交流,归纳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因此,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课堂上的交流活动,是学生揭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及探索活动的曲折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此环节,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便于拓展解题策略,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多向交流,人人参与评价。让学生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感受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逐步学会自我调控、取长补短。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让学生在初步学会评价、反思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充分估计学生的探索活动及结果。这是交流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由于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不一样,因此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

二是,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理解不应只是显性的知识结论,还有隐性的思维过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而是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做。

三是,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评价。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充分展开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展开,既可以对方法进行评价,还可以对探索结果进行评价。另外,评价目标不要定位在“好”与“坏”上,而要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和“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环节真正达到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互动,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生动活泼。

(四)结合实际,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这一环节,教师要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完善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具体化”,做到学以致用。

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1、设计练习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小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设计练习时,要多联系学生的生活,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设计练习要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设计练习要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沟通教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我班×××把积攒的零花钱1200元从  2002年10月1日 存入银行,存期一年。那么到今年的 10月1日 ,他可以得到多少元?这样的问题,新鲜有趣,与生活贴近,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会自觉地到银行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识,并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通过学习思考、调查访问、实际计算,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

(五)及时反思,完善认识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要使小学生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因此,在新课即将结束之前,为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安排相应时间的回顾与反思。如,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是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地方不够明白?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本节课共提了几个问题?你和别人合作得怎样?……短短的几分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效果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对自己某些薄弱学习环节采用补救性措施,同时,还培养了小学生的评价和反思能力。

总之,本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导入、探究、应用等环节,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即导入生活化,例题生活化,应用生活化。真正实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一教学目标。

   

,“问题解决”课的教学模式 讲座稿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