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文本研究“月是故乡明”版块教学设想

“月是故乡明”版块教学设想

12-20 22:53:36  浏览次数:265次  栏目:文本研究

标签: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http://www.170xue.com “月是故乡明”版块教学设想,http://www.170xue.com

  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本版块主题思想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呈现方式有所不同,相对来说,《想北平》和《我心归去》应当可以在同一层面教学,都是从作者第一人称展开的对话叙述,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从“文本作者——我”的对话切入,以单个的个体的角度去赏析两位作者对故乡的看法,以及真切的内在感受,教学的时候,应当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心灵轨迹。
  如果说前面两篇文章是以点切入的话,那么我认为《乡土情结》的确必须以面的形式呈现在最后一篇的位置,事实上苏教版也做到了这一点。我认为是完美的。《乡土情结》是将千丝万缕的思乡情怀拧成了一股根,也就是说,在前面零碎的“作者——读者”的研读模式结束后,马上展现给我们的又是“文本——读者”的面的铺开与伸张。这是一种渐进,我建议教学者一定要把握这个深化。
  《乡土情结》的主旨阐述的是“根文化”,是传统思乡的根文化,思乡之来由,思乡之纠结过程,思乡之文学创作,诚如扉页所提: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教学过程想法:扉页提及:这种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可是如何做到主动接受呢?高一学生,对家园的认知会在一个什么样的落脚点呢?我觉得这一步是极难操作和完成的。至少我们的教学大多只能徘徊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无法深入到理性的切身感受。这一过程中,我想起几篇与之有一定关联的文章《告别三峡》和《落叶是疲倦的蝴蝶》、《闲雨轻敲鱼鳞瓦》,两篇高考现代文一篇一模现代文。我准备将这三篇文章印发下来,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分发给学生,当做早读或者晚读的阅读材料,并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这两篇文章中到底哪里体现了“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传统理念,作者分别又要传达什么思想感情。是作为一个补充,这是在教授课文补充古典诗词的基础之外做的工作,一是让学生理解:家园之思,的确是长久以来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二是让学生感受下同一个家园之思的主题下分支的不同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经历以及写作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
  另外我要说的是,本单元《今生今世的证据》又是从更高哲理,或者说更创新的视角去赏析故乡情结的美文,我建议一定要上一上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看似哲理深厚,但是一旦读懂,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也是最容易贴近学生自我意识的一片文章(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来得太大的话)。在教授《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时候,我强烈建议教师从学生自我生活出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样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我想一定是有的。譬如学生刚从初中生活出来,或者已经离开美好的童年一段时光,这个时候,向后看的习惯已经开始产生了,他们也开始学会了留恋,学会去回忆,学会去惋惜,学会去珍惜。抒情散文更要关注作者的内心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是可以泛化的,如果我们教学缺乏泛化的过程,那么教学只能被束缚在一个小小的空间。我们一定要抓住学生隐约、朦胧与模糊的生活感知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体验,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些文体知识。
  最后我还是想强调下,究竟该怎么入手去形象化展示这几篇课文呢?前面两篇文章《想北平》、《我心归去》没有什么好说的,相对简单,因为属于点的层次。《乡土情结》的 教学就一定要有拓展,要有深化,可以将《想北平》、《我心归去》和《乡土情结》作为一个数学上的x轴去进行教学,即以《乡土情结》为原点,衍射出去的就是其他所有与思乡有关的文章,包括诗词民谣或者现代文,都属于这一范畴。千篇万篇,不离其宗,这是一种方法;另外一个简单点的教学方式是将三者作为三角支架进行教学,就是以《乡土情结》为顶角点,其他两篇文章为底角的教学模式,方法是“比较阅读之教学”,比较同一模式下这几篇文章的异同,然后进行一定的拓展,可以自己视个人情况而定,这个方法比较容易上手。

,“月是故乡明”版块教学设想

相关分类

文本研究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