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文本研究《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堂实录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堂实录

03-03 18:19:40  浏览次数:567次  栏目:文本研究

标签: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http://www.170xue.com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堂实录,http://www.170xue.com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堂实录

师: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再次聆听那激动人心、振奋人心的一刻吧。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师生探究:

1、课文标题的含义

生1:本文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

生2(补充)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

生3: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师: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照新闻的结构可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来报道。下面,请大家把这则消息分成四个层次。

(学生据文回答时间、事件、意义)

生1: 第1层(第2~4段),港督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生2:第2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生3:第3层(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生4:第4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师:下面,我们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探讨,老师与大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把学生的共同问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1、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2、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3、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5、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6、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7、“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间为什么要具体到“零4天”?

师:刚才,大家探讨积极,气氛热烈。下面,请结合消息的背景,说说消息的主题是什么?

    生: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师:同学们,剩下一点时间,我们请同学们露几手吧。

(投影显示)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答案:北大自主考试出新招)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堂实录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