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7:55:34 浏览次数:997次 栏目:文本研究
学习高一第一册自读课本中的《贝多芬百年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1.导入:课间播放贝多芬的《欢乐颂》,上课伊始询问音乐名称及作者导入。
2.整体感知:一般祭文的特点是什么?这篇祭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3.重点探究:
(1)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书上是怎么说的?文章又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了下列句子,师生相机逐句对语言进行品析,具体感知贝多芬音乐的特点。
①奔腾澎湃,有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
②我听过任何黑人的集体狂欢,都不会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最后的乐章那样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地跳下去。
③有意的散乱无章。
④无顾忌的娇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
⑤有嘲讽的意味。
⑥把音乐完全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⑦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
最后达成共识,贝多芬完全是用音乐来表达其心中的激情,其音乐奔腾澎湃,有时到了疯狂的地步,且不甘心平庸凡俗,具有鲜明的反抗性,听了让人激动,又让人从中受到警醒。
(2)接下来由贝多芬音乐的特点,进一步探究贝多芬这个人。有道是“文如其人”,能写出这样的音乐,一定有一个伟大的灵魂。贝多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从文中找出了下列词、句,并相机逐句对语言进行品析。
①唐突神灵
②蔑视权贵
③疯子
④他是反抗性的化身
⑤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
⑥穿衣服不讲究,被当作流浪汉给抓了起来
⑦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
⑧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
因此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一个高傲倔强,无羁无束,蔑视权贵,超凡脱俗,不谄媚世俗,不理睬传统的“英雄”。至此学生对贝多芬及其音乐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4.总结之后,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用心聆听,进一步感受他伟大的音乐和灵魂。
我们时常感叹语文“少慢差费”,这与很多教师不懂阅读讲阅读,不会作文教作文不无关系。本节课教师激情洋溢,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交流充分,学生感悟透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成功引起了我的深思:
1.探究性阅读当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
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因而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课应姓“读”而不姓“讲”,因此,有学者提出了阅读的“四种视界”也有人提出了“读解”的具体要求,这些都启示我们阅读教学方法要科学,传统的“讲析法”不是篇篇课文都适宜用的,阅读本就是主体主动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心理活动,要了解作品所写的人物,了解当时的社会,了解作者本人,就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之上,虽然阅读的形式不止一种,探究性阅读当是阅读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不能以教师的介绍、讲析代替学生的自由探究。传统的讲析法看重的是知识的掌握,教学是浅层次的。澳大利亚一位有30年教龄的中学物理老师在回忆自己的教学体会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第一个十年,教物理;第二个十年,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第三个十年,对自己正在探索物理的学生提供帮助、支持。阅读教学更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阅读课就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增强阅读的能力。我曾听一位老师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师花大量的时间介绍作者茨威格,介绍托尔斯泰,介绍托尔斯泰的平民化思想,不知道教师讲过之后学生还能从文中“读”到些什么,再读还有多少意义,难道仅仅是了解文章的内容吗?还是用文章去印证教师的观点呢?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主要内容就是写托尔斯泰离家出走这件事,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其出走时的心情和出走的原因。为什么一个80高龄的老者要抛家别子离家出走呢?深入探究的同时,我们就可以了解托尔斯泰的为人以及他的平民化思想。教师所要做的是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适当做些点拨,一方面可以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这样的阅读才能达到课程标准上所说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点途径”的要求。
[1] [2] 下一页
,《贝多芬百年祭》的探究性阅读tag: 文本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语文教学 - 文本研究
相关分类
文本研究 更新
文本研究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