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7:58:32 浏览次数:984次 栏目:文本研究
学习目标:
1、了解纪昀及《阅微堂笔记》的有关常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人物形象特点,领会数语传神的写人技巧。
3、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
一、走近经典: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谥文达。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又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是一位地位高而知识广博的学者。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
《阅微草堂笔记》共二十四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种,共约一千二百则,是旧时非常流行、受到文人普遍重视的笔记小说。 其内容广博、无所不涉,是《阅微草堂笔记》的显著特点,这使它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思想倾向上,此书“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具有“正统”的立场。但纪昀毕竟是一位博达的学者,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在“理”与“欲”的矛盾中,他反对完全不近人情的偏执态度,对“道学家”的苛刻、虚伪每每加以讥刺。他写鬼神之事,大都反映出世态人情;托狐鬼以抒己见,也往往机智有趣。另外有些故事以同情态度写小儿女的痴情,也有动人之处。《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字好,也是它受人喜爱的一大原因。其叙事尚质黜华,不加雕饰,从容有致,鲁迅赞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二、关于笔记小说: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的主要形式有志怪与志人小说。前者如干宝的《搜神记》,后者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三、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旌德县 时咯咯作嗽 老翁哂曰 尝见史舍人嗣彪
非别有谬巧也 与秉烛无异 励文恪公 下缒
2、解释下加点的词语
知旌德县 甫新婚而戕于虎 祝之曰
姑命具食 老翁顾童子 老翁哂曰
径搏老翁 已血流仆地 奋臂屹立
乃厚赠遣之 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 悬身下缒不能动
信夫 秉烛无异 均习而已矣
非别有谬巧也
[1] [2] 下一页
,《唐打猎》学案相关分类
文本研究 更新
文本研究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