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文本研究对《〈祝福〉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祝福〉教学设计》的反思

03-03 17:59:07  浏览次数:145次  栏目:文本研究

标签: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http://www.170xue.com 对《〈祝福〉教学设计》的反思,http://www.170xue.com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一份《〈祝福〉教学设计》:
  ①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
  ②失去丈夫是否不幸?
  ③死了丈夫之后,为了躲避凶狠的婆婆,她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但终于没有躲过更深重的灾难,具体的情形是怎样的?
  ④春天孕育着希望,孕育着生机,可是祥林嫂的不幸却大多发生在春天,作者这样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寓意深刻,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⑤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能不能像鲁镇的人们一样,在迎春祝福之时祈求天地众圣赐给自己来年的幸福?
  ⑥迎春祝福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在她捐了门坎之后,四婶一句“你放着罢,我来拿”将她永远地钉在十字架上,她的最终结局就只能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热闹的祝福,更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
  ⑦祥林嫂的死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主题?
  可以说,这个课例代表当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流行倾向。这样的课例,经过认真构思,精心选择突破口,几个问题环环相扣,颇有新意,很为同行看好。
  “老师,我们不知道你课堂上会提哪些问题,您能不能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怎么样才能跟上你的思路?”
  怎么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辛辛苦苦设计的课堂提问,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老师的思维中?就是在牵着学生围着老师团团转?尽管学生拿着语文课本,可实际上,每当上语文课,可怜的学生就像走近一片雾气缭绕的原始森林.
  《〈祝福〉教学设计》这一类课堂提问的设计,与一张考试试卷何异?这些问题与考试试题何异?
  试题式提问。
  一是阅读的主体性问题。阅读教学中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任务是解决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老师的问题。但我们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并不是学生发现的问题,而是老师自己发现的,是老师自我陶醉自鸣得意的问题。所以这种提问,只是老师读的结果,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是老师对文本的一种自我陶醉。这种提问的结果,是全体学生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这里,不是老师围着学生转,而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课堂的中心和教学的主体,都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所以在许多学生那里,阅读是你老师的阅读,理解是你老师的理解,问题是你老师的问题,陶醉是你老师的自我陶醉:虽然“吹皱一池春水”,但到底“干我底事”?因为主体完全错位了呵!
  二是阅读的主动性问题。我们设计的提问,尽管也许在设计者看来十分巧妙,但由于往往不是在学生充分阅读与思考基础上的提问,这些问题也就并非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实际的、自然的心理需要,而是一种被动的强制的外在要求。而且每个人具体的阅读心理流程是不同的,阅读中产生的疑惑也是不同的,老师的提问只是教师阅读心理流程中涌现的问题(且不说有些问题甚至根本不是老师自身阅读思考的结果,不知是从那里抄来的),这样教师只是在将一己的阅读心理流程强加给每个学生。老师何以有此一问,学生并不明白,感到突如其来,没有思想准备,只好糊里糊涂去寻找答案。甚至一个问题没想好,老师又莫明其妙地来了第二、第三个问题,整堂课学生都在疲于奔命。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哪有什么主动权?
  三是阅读思维的探索性问题。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是阅读思维的起点还是阅读思维的结果?当我们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是将问题假设成了阅读思维的起点。但实际上问题的提出应该是阅读的结果,是阅读思维的阶段性成果,而且是一种探索性的成果。老师就课文设计的提问,实际上只是在向学生捧出现成的阅读成果,而且是学生不太愿意接受的现成成果。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削弱甚至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权力。
  四是阅读思维的完整性问题。良好的阅读,其心理流程应该是一种比较流畅的、自然向前推进的心理流程。而老师就课文设计的问题,大多并不是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心理流程而设,往往遵循的是一条与学生的阅读思路不同的思路,也许是一条跳跃很大的阅读思路,甚至根本就无阅读思路可言。因此这些问题,从学生的阅读心理来说,完全是外在问题,而不是自我阅读的心理流程中自然产生的内在问题。尽管从提问者看来,问题似乎很巧妙,但实际上截断了学生自己的阅读思维流程,让其心有旁骛,甚至莫明其妙,以致学生的阅读又必须从头开始,而从头开始常常还不能捕捉到老师的思路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见,老师在学生的阅读进程中的提问,很可能是对学生阅读思维流程的严重干扰,问题提得多,学生的完整的阅读心理流程就有可能被冲击得支离破碎,甚至杂乱无章,也就根本谈不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与把握了。所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也许实际上是肢解文章的一种变相表现。
  五是阅读的真实性与现实性问题。真正的现实的阅读,有谁站在旁边不停地向我们提出一些问题?真正的阅读那是一种独立的自主阅读,是一种只有文本的呈现,既没有教师的提问也没有思考题,甚至没有参考资料的阅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这种独立阅读的能力。那种精心设计提问的“试题式提问”背景下的阅读,读的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文本,读的是老师的提问;读的不是文本的思路,而是老师的思路;读的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是老师对文本的感悟; 学生不是在欣赏文章,而是在面对老师的莫测高深而自叹不如。虽然也有学生的思考,但这是一种教师提问背景下的思考,只是对“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这种阅读说到底只是一种远离真实的现实阅读的“伪阅读”,它读的不是文本,而是老师!这种阅读久而久之,会养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养成思维的惰性,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阅读。
  这种阅读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脱离了老师的提问,脱离了试题,似乎就不会读书了。

,对《〈祝福〉教学设计》的反思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