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 →学习网 → 语文教学 → 人教版课堂实录 → 人教版一年级课堂实录→《小蝌蚪找妈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844次 栏目:人教版一年级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方法认识“甩、蹲、阿姨”等字词;指导写“披”“波”,初步理解“甩、迎、追、蹲”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会用“已经”说话。
4、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课前准备:
1、课前板书课题、画两个田字格。
2、挂图、头饰、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激发学习情绪。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群新朋友,看看它们是谁呀?(出示:小蝌蚪图)
生:小蝌蚪
师:见到新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
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
生:青蛙
师:可是小蝌蚪却不知道,它们决定一起去找妈妈。齐读课题
生:《小蝌蚪找妈妈》。
师:小蝌蚪找谁?声音响亮些,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
师:你画了几个自然段?
生: 6个
师拿起书,让同学们边看边数。
师:有没有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和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没有拼音
师:没有了拼音朋友的帮助,遇到不认识的、难读的字,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1:读一读,猜一猜
师:你是怎么猜的?
生:看看前面的句子,再看看图。(课前熟悉学生时,我简单的介绍了联系上下文认字和看插图认字的方法)
师:哦,明白了,不是乱猜,而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再结合课文插图来猜的。对于这课来说,这是个好方法。那如何能验证猜得对不对呢?
生2:问老师
生3:问家长,问同学。
师:看看这些字词,你认不认识?
课件出示生字词(阿姨 脑袋 头顶 黑灰色 迎上去
甩着 蹲着 露着 披着 鼓着)
① 自由读。
② 小老师领读2遍,纠正字音“脑袋”。
③ 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④ 问没举手的孩子还有哪些生字没记住。(发现几个孩子都是第二行的字没记住)
⑤ 多种方法认识第二行字。
师:这行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都有“着”,
师:而且在这里“着”都读轻声,
生2:都是……会动的词
师:表示动作的词,这样的词我们称它为“动词”,像这种表示动作的词,我们可以用做动作或是想象动作的方法来记住他们。
师:这个字读?
生:甩
师:书上说“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怎么样是“甩着”,你们来做做看。
生:(做手势)。
师:噢,是这样!(拉一位演得好的同学到台前来)你们看,你们做的动作和字很像的,瞧,这竖弯钩多像她甩着的那条尾巴!中国的汉字多有趣。
师:这个词读?
生:蹲着。
师:右半部分读什么
生:尊敬的尊
师:我们蹲下来的时候,要用到什么?
生:脚
师:也叫“足”。所以,“尊“加足字旁就是蹲着的蹲。
师:“露”字就更简单了,与下半部分的读音
生:一样
师:“披”与“皮”
生:声调不一样
师:“鼓”字可以用组词的方法记忆。鼓可以组哪些词?
生1:大鼓
生2:小鼓
生3:打鼓
生4:花鼓
师:腰鼓、足鼓、长鼓、悬鼓等等,鼓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中国有很多种鼓。
现在,再来试一试,这些字词你有没有记住?
师:能读下来的举手
只有一个特殊的孩子没举手
师:现在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
师:生字认识了,下面我们再来活动活动小手,写两个字。
师:仔细观察“披”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左右结构的字注意什么问题?
生:左边窄一点儿,好给客人腾出地方,讲文明
师: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同时还要注意,左右要紧凑一些,这样显得两人更亲近。
师生共同书写。写时提醒:横短竖长,提在竖钩下半部分的中央,右半部分注意笔顺,那要舒展大方。
师:有一个字,和“披”长得很像,提醒:提手旁换成三点水
生:波纹的波
师:波字写时注意,三点水的第二点稍微偏左一点儿,如果写在一条竖线上,就很呆板,不好看。
学生书写,每字两个。
评价:
生1:他的字偏右了
师:偏右偏下了
生:还出格了
师:那有没有优点呢?
生:……
师:他哪个字写得最美?
生:第三个、第四个
师:说明他越写越有进步。我们在评价别人字的时候,最好是先找优点,再提建议,这样别人才更容易接受。
同桌评价
生字认识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一定读的更流利了。读时要做到:(屏幕出示:①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落字
②边读边思考: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把描写小蝌蚪样子变化的句子用尺子划上横线)
三、初读感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师:小蝌蚪原来是什么样子?
生:大大的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 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是这样吗?(贴图)
奇怪了,书上为什么不说“长尾巴”,而要多加一个“长”字,变成“长长的尾巴”。
生:因为长长的尾巴比长尾巴感觉还要长一点。
师:我有一种本领,不认真听,你可学不会。我会用“长尾巴”说“长长的尾巴”……你们会吗?
生:……
师:你们学得可真快!
看,老师这儿贴了多少蝌蚪?
生:一只!一条!
师:看(打开投影),这儿有多少啊?
生:一群
师:聪明!像这样好多好多,数也数不清,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词是
生:一群!
师:这群小蝌蚪长什么样子的?谁来读一读。
生1:(读)
师: 你把小蝌蚪的样子读的真清楚。
师:他的脑袋是
生:大大的,
师:身子是
生:黑灰色的
师:尾巴是
生:长长的
师:他们此刻的心情是
生:快活的
师:谁再来读?
生2读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的游啊游,过了几天,他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贴画)是这样的吗?哦,原来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
师:接下来,他的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长出两条前腿(贴图)
师:再后来
生:尾巴变短了(贴图)
师:最后
生:尾巴不见了(贴图),
师:变成了
生:青蛙。(贴图)
师:小蝌蚪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变成青蛙的。
师:我们再来说一说小青蛙的生长过程
板书:“先……然后……后来……最后……”学生练习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师:在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中,他都向谁打听妈妈了?是怎么打听的?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
生读书】
师:他们先找谁打听妈妈了?
生:鲤鱼!
师:(贴鲤鱼)咦,小蝌蚪不是玩的挺高兴的吗?怎么突然想起要找妈妈了呢?他看见什么了?
生: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师:他们就想
生:我的妈妈呢?
师:所以当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时,就迎上去问:
生:“……”
师:鲤鱼妈妈说
生:“……”
师:(出示——鲤鱼课件)我现在来当鲤鱼妈妈,你们做小蝌蚪,谁向我打听?
生1: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师:真是个懂礼貌的小蝌蚪
生2:……
师: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现在的小蝌蚪长出了几条腿?
生3边表演边问
师:交换一下,你们当鲤鱼妈妈,我当小蝌蚪。
(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师: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
生:(表演),通过动作和挂图理解什么是“迎上去”。
师:听了鲤鱼妈妈的话,小蝌蚪踏上了寻找妈妈的道路。他们游啊游,找呀找,找了几天几夜,终于找到了一种四条腿、宽嘴巴的动物,谁?
生:乌龟
师:(贴乌龟)他们和乌龟妈妈都说了些什么呢?自己先练着读一读,练好了,同桌俩人表演。
两人上台表演,理解什么是“追”
五、总结青蛙的特点,练习说话,感悟真情。
师:奇怪,为什么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而乌龟妈妈却说,蝌蚪妈妈是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呢?到底谁说得对?
生:都对
师:那你来告诉小蝌蚪,他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生:四条腿,宽嘴巴,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服,捉起虫来顶呱呱。
师:小蝌蚪的妈妈是不是这个样子?他找到妈妈了吗?自由朗读4、5、6自然段。
练习用“已经”说话。
,《小蝌蚪找妈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相关分类
人教版一年级课堂实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