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03-04 19:39:42  浏览次数:481次  栏目:高中语文教案

标签:高二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http://www.170xue.com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http://www.170xue.com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19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1.5.19.1丁梅华.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5)
        古文教学课堂缺乏活力、缺乏生趣、缺乏吸引力,很重要的原因是教法不当。几乎所有的古文课都是由教师讲解字句,再由教师或学生翻译,最后要求学生一背了之。这样的课,课文上完了,学生的兴趣没了,学过之后,除了能机械的记一些字词、语段外,别无所获,时间一长,也就没有什么印象了,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了。如何使古文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些、有趣些,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既掌握了应掌握的知识,又训练了创新思维,提高了素质呢?笔者在教此课时,尝试着将其设计成一堂成果展示课,那课堂氛围、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课是这么设计的:
  第一课时,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具体做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兴趣、爱好,组成四个学习小组———①“文学常识”小组,②“课文翻译及注释”小组,③“剧本改编与表演”小组,④“评价与劝谏艺术分析”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教师提供以下资源条件: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介绍中国文学网站,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
3.提供戏剧与表演常识方面的知识,引发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第二课时,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探究方法。
  四个学习小组的“成果展示与方法交流”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课堂上,将讲台让给学生。学生们充满热情、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度热烈积极、活泼奔放起来。他们所展示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其中显示出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教师静候一旁,及时、恰当的引导、补充、纠正。现择要摘录如下:
  第一,“文学常识”小组:向同学们讲解了以下内容———关于《战国策》这本书,课文中齐王和邹忌是怎样的人。最可贵的是该组同学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向同学们展出了《古文观止》编者对本文邹忌劝谏艺术的美赞: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教师明确:邹忌在本文中是一位忧虑国事竭尽忠智的贤相。其实仅凭“讽谏”之事而论邹忌,未免误识其人。据《史记》、《战国策》记载,邹忌本为琴师,以鼓琴见齐威王,凭借如簧之舌,而得威王信任,任用齐相封为成侯。观其一生,则未替齐国建有尺寸之功。显然课文中怀抱忠诚、讽谏齐王的邹忌与史书记载的邹忌,这两个形象殊难统一,这是怎么回事呢?《邹忌讽齐王纳谏》之事,《史记》、《通鉴》不录用,可见司马对其事之真实性已生疑惑,这点已有著名学者研究证明。原来,《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则寓言,并非真实的历史,秦末汉初之人仿拟《达郁》篇,假托邹忌之名,炮制了这则“纳谏”故事,这个“邹忌”和历史上的邹忌不可“合二而一”。将历史真实与课文内容相对比,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把握邹忌这个人物形象,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二,“课文翻译及字、词、句注释”小组:给同学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字,对文中疑难词语进行比较分析与注解诠释,诸如:“讽”、“谏”、“刺”、“谤”的比较分析;“朝”、“及”、“孰”、“私”、“间”、“期”、“信”、“进”等实词的注释。但文中的特殊文言句式需要老师的帮助。
  第三,“剧本改编与表演”小组:该组同学更显示出了创新性与团队精神。大家确定好了编剧、导演与剧中角色,还有服装设计、旁白等等,合作组成了一个小剧团。
现场做了表演,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剧情既与课文贴近,又有独到的创意,有时空的转换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上,显示出极强的创造力,同学们的反映非常热烈。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第四,“评价及劝谏艺术分析”小组:该组对表演小组效果的评价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趣味性、灵活性、生动性、新颖性、创造性等。对每个学生的评述,教师不要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让学生们在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尽情发挥、表现。最后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评说的同时,明确:改编表演成功的要点是依托有关史料(课文) ,展开合理想像,再现历史风貌,丰满人物形象。至于情节,人物表情,语言等都可以在不违背史料(课文)的前提下,“随心所欲”。这一提示,让学生顿悟。
  至于对劝谏艺术的欣赏,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六个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思考,理解本文的劝谏艺术:
a.邹忌与妻、妾、客对话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b.妻、妾、客是怎么回答的?
c.邹忌从比美中悟出什么道理?
d.文章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及自省,目的何在?
e.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手法?有什么好处?
f .文章重点写邹忌讽齐王,为什么还要写齐王纳谏的结果?
  然后,小结本文劝谏艺术的高明所在:用设喻说理手法。把治理国家的策略(大事)从家常小事谈起,这就将深奥转化为通俗,为咄咄逼人的锐气披上一件温情而美丽的衣衫。这种说理的方式与游说的对象多为帝王有关,给忠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者接受。
  在学生们对课文深入理解之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欣赏、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课外练习:学以致用,课后小练笔。在学生余兴未尽之时,为了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实现能力的迁移,我布置了课后小练笔:运用本文进谏的艺术,劝说一位思想保守的老人住进养老院或死后捐献自己身体有用的器官。
  从小练笔的情况看来,同学们都能应用设喻说理的手法,面对特殊的劝说对象———老人,同学们都注意用语委婉,以免犯“上”,这些都说明了同学们学会了“劝谏”的艺术,并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进一步证明以上教学是很有成效的。您看到的本篇文章来自§我§爱§语§文§http://www.170xue.com(  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一个“活”字,借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展示学生的创造才能。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只见课堂上,同学们一会潜心品味课文、思考问题;一会儿又争先恐后抢夺发言权;一会儿又凝神静听其他同学的精彩解说;一会儿又激烈争论,互相指瑕……整个课堂氛围热烈而又节制、活泼而又有分寸。
  学生正是在这时张时弛、是静是动的气氛中,不仅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融会了以往所学的东西,出现了许多独具个性的创造,实现了教师、学生两轻松。之所以有这样的课堂效果,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
  第一,更新了教学观念,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努力地挖掘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一观念无疑是使学生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宛如一股清泉流入久已干涸的心田。这样,他们的兴致就来了,热情也来了,发挥学习的潜力也就不是难事。在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尝到了被重视的甜头,从而就更有兴致和热情了,形成了良性循环。
  第二,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及恰当的引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欲望。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和创造欲望只有在较为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才有尽情的发挥、尽情的展现的可能。本课的设计无不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也无不给了学生自由驰骋、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无不给了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正因如此,学生才有了那么多令人折服的创造。
  第三,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固有的表现欲在合适的环境里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本课的设计中,特地安排了师生换位、改编、现场表演等机会。让学生有了表现的平台,你争我抢的情形一方面是学生争强好胜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思维积极、灵性闪耀的表现,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正是积极创造的外化。正因此,这种积极的竞争局面促使学生创造并进一步出新出奇。反过来,这种层出不穷的新奇创造又促进了学生竞争更加激烈,思维更加活跃,课堂氛围更加浓烈。这种良性循环正是我们课堂所需要的,也正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久久期盼的。         (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职业高中)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