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如何导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兼论中学语文教学法

如何导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兼论中学语文教学法

03-04 19:39:46  浏览次数:193次  栏目:高中语文教案

标签:高二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http://www.170xue.com 如何导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兼论中学语文教学法,http://www.170xue.com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19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1.5.19.6.林海霞,李正荣. 如何导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兼论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 2001(10)
  一  问题:只讲好部件,体会不到好文章
  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阅读课文时,常遇到一个问题: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总感到教学参考书中的“指导”有些不好处理。这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好文章,笔者很喜欢,初读一次,学生说他们也喜欢;但是,笔者按着“教参”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怎么好,好在哪里,哪些字词用得准确生动,哪些句子含蕴深刻,哪些段落关键醒人,文章的选材如何恰当,作者的立意又如何高远……等等文章之妙的时候,学生们却索然寡味。我很奇怪:一篇人人都喜欢的文章,讲起来为什么反而让学生生厌。
  效果不佳的原因,除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之外,是否存在一个方法论层次的问题?
  一篇文章当然是由许多字、词、句,由句、语段、段落,由各种修辞技巧等部件组成的。但是,这些部件组合起来的时候,便构成一个意义整体,字词句,语段、段落、修辞技巧等部件由一个统一的灵魂统领,才构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部件只有在这个机体中才有一定的功能。文章部件和文章灵魂的关系不是建筑物式的“组合—构成”关系①,而是生命体一样的“互生—共时”关系②。
  按当前“教参”的讲授方法,我们的课文分析抓住了部件,却丢掉了灵魂。
  我们告诉学生一大堆多么多么好的部件,却常常忽略一个最初的、最原始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好部件是在怎样一种动机下纠合在一起的,说白了,就是那个最基本、最老、也最简单的问题,即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字词句,为什么要用这些修辞方法?您看到的这篇文章来自.我§爱.语.文http://www.170xue.com( 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这个动机、这个目的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初始原因,而我们分析文章常用的“主题公式”———“通过……,表达了……”却很少涉及文章的这种灵魂初因,因此,我们的“主题”和部件的关系不是灵魂和机体的关系,都是部件与部件的关系。因此,我们的讲授经常没有灵魂;因此,我们的语文课也经常失掉学生的“灵魂”。
  笔者尝试在导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的时候,从文章灵魂入手,找回文章灵魂和文章部件的“互生—共时”的有机关系,尝试尽量恢复作者筹谋一篇文章时的初衷,尝试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构思空间,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路,使学生能从整体文意的角度去理解文中的具体部件,或者反过来说,从对文中关键词句的准确把握来读懂整个文章。
  我感觉到,这样的讲解才能成为真正的导读,而不是对文章肢解。我发现,学生完全被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文章吸引了,他们渐渐淡化了“古文”观念,就像对待今天的生活事实一样来对待这篇文章。
  这样做是否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否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目的?
  笔者的尝试如下。
  二  尝试:掌握好文章的有机生命体
  第一、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的定位现在绝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参”在古文教学中把目
光过多地停留在文字障碍方面,这样自然就降低了对学生学习古文的要求。我的经验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
  中学生拿到一篇古文,面对这些文字并不会完全陌生,一般经过猜度可以读懂大半,特别是一些简易点儿的文言文,所以,我认为不必强迫学生把古文肢解为一堆字词句来理解,而应该加强对整体文意的理解,在整体感受中掌握文言文的词句,就像读现代文一样。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理论上也可以得到解释。1,中国文字学有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观点,认为汉字是世界各种语言中惟一一个从古代用到现代的文字体系,大量的字词仍然保留着几千年前的本义③。2,政治、军事、人事、人性等等社会现象的本质规律古今也有共同之处。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条规律也永恒地起着作用。所以,我们的学生完全能理解这篇古文的基本文意,掌握它的思想和文字的精妙。所以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掌握整体文意,展示这篇好文章的双向互生的有机生命体。本文来自-我3爱4语5文-( http://www.170xue.com公益语文第一站),如果不是,请前往浏览
  第二、教学步骤
  一、板书课题,导入引题:《战国策》是国别体,分十二国策。我们今天来学习《战国策·齐策》里的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一篇关于提意见(暗含“谏”字)的文章,讲的是提意见的事。同学们想一想,提意见一般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含混提问,不要求回答,只起提醒作用。稍停,具体提问)是不是会涉及到:谁向谁提?提的是什么意见?怎么提?比如:你向你妈妈提意见,你妈妈向你提意见,一样不一样?
  提的是什么意见,也使提意见这件事很不一样。举个例子,妈妈向孩子提意见,说:天冷了,你加件衣服吧!或者孩子向妈妈提:天冷了,妈你多穿点衣服。像这样的意见大概不必转弯抹角(暗含“讽”字)。但现在碰到这样的情况了:妈妈发现自家的男孩跟邻居的女孩交往密切,有事没事老呆在一块儿。妈妈心里担心,想提意见,这是不是就得转点弯了’
最后还有怎么提。你向领导提意见,领导向你提意见,不一样;向一般领导提,向高级领导提,向更高级的领导提,也不一样。
二、发展(一):整体文意展示———从整体到关键词句。
  讲解1:好,现在我们要学的课文是邹忌要向最高级的领导、齐国的最高首领提意见,所以他一定要考虑好怎么提。
  课文的标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提问:讽是讽刺吗?
  讲解2:这里讽是讽喻,是指用委婉的方法提意见。为什么要转弯抹角呢’一、他是向最高首领提意见;二、他提的意见很尖锐,是要齐王改正一个大错误。
  提问:请同学们找一找,齐王要改正的大错误是什么?
  讨论毕,板书答案:“王之蔽甚矣”。
  讲解3: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一般提意见的人都希望对方接受(暗含“纳”字),这就是提意见的效果问题。有的人不讲效果,尽管意见很好,但对方不接受,白提。
  皇帝要议和,主战派反对,皇帝不听,他再提,皇帝还不听,再提,皇帝生气了,还要提,抬着棺材去提,这在历史上就叫死谏。历史上还有叫尸谏的,先写好奏折,然后自杀,让家人抬着尸体加意见书去进谏。也许能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为什么?作为一个国君,作为一个自认为比任何人都更有尊严的人,他不允许底下的人对他采取这样的态度,那不显得他很愚蠢了吗?所以向这样的国君提意见,那就更要讲效果和方法了。
  提问:邹忌这个效果怎么样?(答:好!)原文是怎么说的?(答:王曰:“善。”乃下令……虽欲言,无可进者。)
  讲解4:可见,这个效果确实好;第一,齐王接受了意见;第二,齐王在接受了这个“让他能接受意见”的意见之后,说假话、恭维话的人少了,给他批评指正的人多了。
  最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达到了最高效果:使齐国变得强大,不战而胜。所以,邹忌这次提意见是非常有效,非常成功的。
  三、发展(二):关键词句的确切理解———从词句到整体文意。
  讲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邹忌是怎样实现这种效果的,他是怎么提这个意见的?
  板书:邹忌怎么提意见?
  组织课堂活动:
  1,范读课文,让学生以句号和问号为标记给文章的每一句话前标上序号。
  2,分小组活动,每小组各负责一两句,要求把译文写下来,尽量做到逐字对应的直译。
  3,按顺序请各组代表翻译,并组织学生自由质疑、答疑,同时结合学生的活动重点讲解以下几个字词句:
  ①板书“窥镜”
  讲解:“窥”字用得很准确、很生动,窥的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古代以铜为镜,没有现代的落地镜,可以照见人全身的。所以,邹忌在此只能是窥镜,他在镜前仔仔细细地打量自己,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自我欣赏,所以不只是一般的“照镜子”(课文注释)。
  ②板书: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提问:“孰”怎么解释?“与”怎么解释’“孰”“与”经常连用,凝化为一个固定结构来表示相比。
  提问:这两句问话从形式上看有什么不一样?哪一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明确:结构不一样,后一句接近现代汉语。
  ③(学生译至12、13句时)板书:“私”“畏”“求”三字。
  讲解:其实这三个字是针对国王提出来的,至于前面讲了一个那么生动的比美故事,得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的结论,只是一个圈套,目的只是为了提醒国王,你身边都是类似这样的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所以你被恭维话包围了。
  在这里作者其实是用了类比的推理方法,当然他用的时候也许是无意识的(结合板书对类比论证略作说明)。
  板书:妻私  宫妇左右

[1] [2]  下一页

,如何导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兼论中学语文教学法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