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20:02:12 浏览次数:794次 栏目:高中语文教案
六国论
教学目的:
⒈借古喻今的写法
⒉对比论证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⒈自由朗读,质疑解难
⒉思考: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释的?
明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四、分析第一部分
⒈齐读
⒉结合注释翻译本段
⒊讨论: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明确:开门见山;提挈下文,总贯全篇。
五、分析第二部分
㈠第二段分析
⒈自读,翻译
⒉本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具体论证如下:
秦:攻取所得――受赂所得
﹥固不在战矣
诸侯:赂秦所亡――战败而亡
态度:祖父创业之难――子孙割地之易 ﹥至于颠覆
对比﹤ 理固宜然
处境:一夕安寝――秦兵又致
矛盾:土地有限――秦国无餍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结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引证: “以地事秦…火不灭”(形象生动)
∣
↓
以土地换和平―→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⒊小结
本段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
㈡第三段分析
⒈齐读,借助注释翻译
⒉本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明确: 正面:齐燕赵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反面:假设六国采取正确措施
⒊齐燕赵为什么灭亡?作者对这三国灭亡的感情有什么差异?
明确:
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感情色彩
齐国
与应嬴而不助五国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鄙夷
燕国
以荆卿为计
惋惜
赵国
牧以谗诛
⒋小结
本段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正反结合,从而全面深入的论证中心论点。
六、分析第三部分
㈠第四段分析
①自由朗读,翻译
②第四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是针对谁而言的?
明确: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反面假设)
b、一语双关,似乎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告诫北宋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②第四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评析历史,转入下文的讽谏当朝统治者。
㈡第五段分析
①第四段已经总结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那第五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
借古讽今:“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明·何仲默)
――“末影宋事,尤妙。”(明·陶望龄)
――“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故言激切而淋漓。”
(清·储欣)
――“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清·朱川许)
②本段或明或暗作了多方面的对比,请找出来。
明确:
a、 六国――秦【爵位(诸侯)、实力(强弱)】
b、 北宋――契丹、西夏
c、 北宋――六国
d、 契丹、西夏――秦
通过这四组对比,讽谏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⒋小结
这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北宋当局,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三、全文总结
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用了引证、例证、对比、假设等论证方法,采用提问、假设、感叹等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文章选材得当,典型,论证严密,是宋代散文不可多得的精品。
,六国论
tag: 高中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教案
相关分类
高中语文教案 更新
高中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