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花未眠》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花未眠》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03-04 19:40:25  浏览次数:988次  栏目:高中语文教案

标签:高二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http://www.170xue.com 《花未眠》创新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170xue.com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8课《花未眠》
1.2.8.1.唐向林.《花未眠》创新教学设计方案.基础教育研究,2004(4)
  《花未眠》是首次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篇新课文,由于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多,因而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广泛的想像空间,这里是本人教授这篇课文时的设计方案,相信对那些正积极进行语文创新教学探索的老师有所帮助。
  一、方案提出的背景
  本单元共四篇散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按照传统教法,这是四篇孤立的美文,但如果我们从宏观上去把握,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人生出路的关注:《荷塘月色》与《我的空中楼阁》是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我与地坛》是对生命本质———痛苦的一种思索;《花未眠》则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读。如果我们把这四篇课文上升到生命意识上去思考,相信学生学到的就决不仅仅只是四篇美文。
  人生最沉重的两大命题一个是生存,一个是死亡。在四种文学体裁中,诗歌和散文是与作者的生活处境最接近的,因而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在散文和诗歌中往往来得更直接和迫切,可以说任何一篇散文或诗歌都是在诠释生命的悲欢。从人文关怀这个角度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空间还很大。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情感粗糙,对身边的事物缺乏敏感,这反映在作文里就是冷静有余而热情不足。造成这种局面固然与浮躁、急迫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来就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去对某一件事进行思索。为此,我准备采用感悟这种形式来处理这篇课文。
  二、教学思路
  1,相关感悟
  触发点:川端康成的自杀
  川端康成是继印度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作品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自我的唯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里以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这世界真看不懂,怎么有那么多一流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要自杀:凡高、海明威、顾城朝自己开了枪;屈原、王国维、戈麦逼自己投了水;徐迟跳了楼;海子卧了轨;果戈理把自己饿死;三毛把自己吊死;川端康成则是把煤气管送进嘴里,保持着“灭亡美”的形象。
  人所蕴蓄的全部能量,在自杀的一刻全部爆发,如同蓄势已久的山洪,这毁灭的爆发,冲毁了一切秩序、和谐,也震荡着沉寂、黯淡的人生。于是,自杀成了人生之中最具有审美效应的一部分。
  他们的自杀到底是为什么*也就是说,他们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到底是为了证明什么?
  感悟之一:伟人之死。
  在一切死法之中,以自杀最为复杂:它可能是由于生存太困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可能是由于生活得太如意———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仅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自杀。
  我们看看三毛的一段话,也许能悟出点什么:“我的一生,到处都走遍了,大陆去过了,该做的事都做了,我已经没有什么路好走了,我觉得好累。”她的一生都在追求完美,当无法再完满时,她就用一双咖啡色的丝袜,做成了令香魂消散的绞索。
  她的死仅仅是为了证明她没有枉来人世。
  海明威的死仅仅是为了“找乐”,当初诺贝尔委员会之所以急于把文学奖授予他,也就是怕“他会自己送死”。他的对手是他生活中的一切刺激。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整个身体布满了伤疤。他经历过两次飞机失事,都大难不死。他唯一的失败是他斗不过衰老,于是他把猎枪插入嘴中,狠狠地扣了两下扳机,把半个脑袋都打飞了。他倒下了,然而他胜利了。
  他的死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征服能力。
  以上属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而更多的大家则没有那么幸运,他们的身上往往能看到身处乱世而又救世乏力的苍凉或无力拯救自己的悲哀。
  川端康成则是以死亡的形式来诠释灭亡之美,他喜欢孤独、安谧的生活,但从获奖之后,他再也得不到了,于是,为了寻回失去的自由与孤独,他自杀了。本文来自-我2爱5语2文-( http://www.170xue.com公益语.文.第一站),如果不是,请前往浏览
  其余的就不展开了。
  2,内容感悟
  感悟之二:花未眠
  触发点: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人生如花
  人(主体):错过;欣赏
  花(主体):辉煌之后的寂寞
  人(客体):被欣赏;被错过
  花(客体):被错过;被欣赏
  理解一:错过之遗憾
  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终于发现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电光火石之间,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而在这片情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
  川端康成痛感自己“一生都在追求美,然而真正的美却这样无声地从身边滑走”。
  我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多少美好的东西,就这样从我们身边错过了,消逝了。像是“花未眠”一样,静静地在长夜中吐露芬芳,而你就是这样错过了她。其中蕴含的忧愁,既是甜蜜的,又是苦涩的。甜蜜的是我曾经拥有,苦涩的是我毕竟错过。童年是花吗(青春是花吗(亲情是花吗(可是我们又能留住谁呢(我们总是在一次次经历中错过美好的东西,当我们发现应该珍惜时,它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人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
  理解二:不遇之哀怨您看到的这篇文章拷贝自http://www.170xue.com(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舒婷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苦一晚。(《神女峰》)可是人生的际遇绝对不像选择爱人那么简单,因为你永远处于被赏识的地位。古往今来,多少饱学之士就是在无望的等待中虚耗一生。从这点来看,花的命运又何尝不是人的命运呢?
  理解三:辉煌之寂寞
  鲜花盛开是植物一生中最辉煌之时节,然而任何生命形式在达到顶峰之后,终究难逃走向衰亡的命运。在《易经·乾卦》中的“九五”是这样说的:飞龙在天。这是自由生命大展宏图的时节,我们常常称皇帝为九五之尊。然而一到“九六”,却是“亢龙有悔”。是的,物极必反,苏轼说的“高处不胜寒”正是此意。可见鲜花盛开之后注定难逃长长的寂寞。古诗中写美女伤春的诗文不可胜数,如刘禹锡的《春词》: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以上三点都略有哀伤。
  理解四:珍惜生命。
  川端康成说:“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孤儿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童年忧郁悲凉,以至孤独忧郁伴他一生,且常有轻生意识。但他忽然发现盛开的海棠花竭力展示着自己生命的美,颓丧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染;鲜花盛开之日,也就意味着辉煌不再之时。作者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这一点倒是有些积极进取的内涵。
  感悟之三:瞬间与永恒
  触发点:自然美与艺术美
  自然美指的是物质世界中一切具有审美情趣的事物展示的自然原始的生长姿态。是一种自发的美学形式;艺术美则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家人工合成的一种美学形式,它渗入了人类的思想情感。作家的学识、阅历和审美趣味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品位。因此,可以这么说,自然美是自然在展览自己,艺术美是艺术家在展览自然。现在您看到的这篇文章拷贝自http://www.170xue.com/( 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自然美:鲜活的美。瞬间的美。
  艺术美:人工合成的美。永恒的美。
  罗丹说少女最美的时候只有18岁时的几个月,这说明自然美往往是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这就只能靠艺术美来使之变成永恒了。如《蒙娜丽莎》、《大卫》等。
  问题设计:你们最早接触到的美是什么美?
  分析:学生会回答是自然美。实际上学生高估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界的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从来就没有留住过他们匆匆的步履。他们虽然有时也可能对某一种花草之类的东西感兴趣,但是那仅仅是因为新鲜好奇,根本算不上什么审美。只是在进了学校后,学到某篇课文或某首古诗,老师通过图片或文字,向他们介绍说那是美,于是他们才知道那篇课文或那首诗歌很美。可以说,现在的学生接触美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根本谈不上主观上的愉悦。一方面他们压根就没有什么审美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偏偏要去欣赏那种渗入了作家情感的艺术美,结果不是一头雾水才怪。在每年的高考中,学生在诗歌鉴赏和阅读鉴赏两部分得分都少得可怜,这说明,我们学生头脑中还缺乏“欣赏”这个概念。
  那么怎样才能领略到自然美呢?
  看课文最后两节,川端康成向我们介绍了欣赏自然美所在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环境宁静;一个人;沉思。大家经常看到一些艺术家总是一个人浪迹天涯,多少能明白点什么吧&还是那句歌词说得好:你因漂泊而美丽,我因美丽而漂泊。

[1] [2]  下一页

,《花未眠》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