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备课参考《隆中对》备课资料

《隆中对》备课资料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788次  栏目:语文备课参考

标签:备课参考大全,http://www.170xue.com 《隆中对》备课资料,http://www.170xue.com

一、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二、课文中几句话的历史背景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中平六年(189),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从。进乃召董卓(时任并州牧)带兵到京,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何进为宦官所杀。卓将兵迎少帝于北邙,随后又废黜少帝,立灵帝少子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各地割据势力于是借反对董卓为名,纷纷拥兵自立,形成了大分裂局面。
  2.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袁绍集团在董卓集团被消灭后是北方最大的军事势力,但曹操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击败了他。在战前的一年,袁绍已拥有冀、青、并、幽四州,但在攻曹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曹操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于是趁其踌躇之机,降张绣、刘勋,攻刘备、昌豨,以巩固自己的战略后方,然后回兵官渡,与袁绍对阵。当时袁绍的数十万众悉集官渡,而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粮亦不足,但曹操的谋士荀或认为袁绍是“布衣之雄”,“能聚人而不能用”,坚决主战。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又用荀攸计,烧掉了袁绍的运粮车。在决战前夕,袁绍的谋士许攸叛绍降操,劝操偷袭袁绍的粮仓,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亲自带兵出击,结果取得完全的胜利。在这次战役后,曹操又用了七年时间,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3.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可参阅下面两段史料:
  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脩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尽杀鲁母家室,鲁遂聚汉中。
  
  ②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后羲与璋情好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
  
  三、诸葛亮“隆中对策”一段译文
  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而刘表却没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形势给您提供的机会,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接纳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四、《隆中对》赏析(姜涛)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在东汉统治阶级调兵遣将,分路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地方官吏和地方豪绅,借镇压农民起义之机各自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曹操和孙权在镇压农民起义,削平割据势力的过程中,分别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和东南部。而刘备则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和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到处流落,一筹莫展。
  《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这时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济大事。《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文章开头写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就颇耐寻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读者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身长八尺”,是外貌描写。但从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写里,不仅为了显示人物的魁伟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显赫一时的豪杰。乐毅,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余城,迫使齐滑王狼狈出奔的英雄。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说明他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一流。对诸葛亮的自许,客观上也有不同的反响,对此作者也着意作了交代。“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里说的“时人”,自然是指当时社会上的一般人。他们“莫之许”,并不说明他才能低下,平生无大志,恰恰说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说明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的人,而是一个声闻不彰,谨慎从事的人。因而不被“时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了解他的,与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则完全承认诸葛亮的自许是符合实际的,决非妄自尊大。接着写徐庶向刘备推荐他,更见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他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在封建时代,“龙”是被神化了的四灵之长,用“龙”来比喻诸葛亮,在当时可算是最高不过的评价了。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卓绝的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作了有机地呼应。“思贤若渴”的刘备听得有这样一个“卧龙”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脱口说出“与君俱来”。可是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决不奉迎以求闻达的为人,所以徐庶接着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刘备屈驾求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刘备“三往”,旨在讨计问策,以成就大业。问策之前,刘备先“屏”去左右人等,这就进一步说明,他们虽然只是初次相见,但决非一般的往来酬酢,弄得如此机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实也正是这样。刘备“屏”去左右之后,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柄的强烈不满。接着又以十分谦逊的口吻和坚定的态度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平生抱负。最后诚挚恳切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的重点。从文章的层次看,又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至“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先从形势分析入手,指出“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但在长期的割据混战中,许多军阀都相继失败了,而今只有既成集团势力的曹操和孙权,但是又“不可争”与“不可图”。为什么不能与他们“争”和“图”呢?就曹操来说,从过去看,“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但经过官渡一战,曹操却打败了袁绍。曹操之所以转弱为强,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谋”得当。这里所说的“人谋”,包括用人和用计两个方面。在用人上,曹操能够使用像郭嘉、荀彧、许攸等足智多谋的人才;在用计上,能够针对袁绍不恤内政,不能用人等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从现在来看,“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军队实力空前强大,并且挟持了汉献帝,打着堂堂正正的旗号,来号令天下了。对这样的劲敌,暂时是“不可与争锋”较量的。再就孙权来说,“孙权据有江东”,从孙坚到孙权“已历三世”,有牢固的统治根基,国势险要,人民归附,又有张昭、周瑜、鲁肃、程普等贤能之士为之效力,这是难以动摇的。因此,只能同他结成同盟,而不能去打他的主意。中原的曹操既“不可与争”,江东的孙权又“不可图”,到底该怎么办呢?

[1] [2]  下一页

,《隆中对》备课资料

相关分类

语文备课参考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