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捕蝶者》教学实录,http://www.170xue.com
师:读得好不好?读得非常好,非常有深情。大家要注意这里面: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珍惜标本,名扬世界还是在默默损耗掉美丽,终老山林?能不能在这样的抒情性句子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有同学摇头。看看摇头是什么意思?大胆说,不要紧。
生10:我觉得读完这一句,自己还是没有从这些句子当中搞清楚作者的意思,我觉得是一个比较矛盾的态度。我对这个问题还是没有搞清楚。
师:好。大家再感觉一下。再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11:我觉得是有个对比。一个是珍惜标本,一个是美丽地终老山林。为了一个标本而损耗掉一个美丽生命终老山林,我觉得这样不值。我觉得应该是一个谴责的态度。
师:嗯。很好。为了一个标本而损耗生命,这样不值。所以对捕蝶者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10回答)是反对,是谴责。
师:你先坐下。还有几个段落,我提示一下。再找几位同学来读读。
(学生思考、议论,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研讨。)
生12朗读第22段:你用拨针将蝶的触须拨正,左右对称摆在头的前方,轻轻地把长纸带压覆过蝶翅的基部及外缘,远远地用虫针固定好。这样,蝶翅在干燥的过程中,始终是平整的,不会发生丝毫卷折的遗憾,这是一个绝好的标本。在你珍藏的标本盒中里,它将走遍世界,赢得无尽的惊叹。它将永远栩栩如生。它价值连城。它属于你。
师:读得好。再找一位同学来读读。我们班人才济济。来,这一位。
生13朗读第22段:你用拨针将蝶的触须拨正,左右对称摆在头的前方,轻轻地把长纸带压覆过蝶翅的基部及外缘,远远地用虫针固定好。这样,蝶翅在干燥的过程中,始终是平整的,不会发生丝毫卷折的遗憾,这是一个绝好的标本。在你珍藏的标本盒中里,它将走遍世界,赢得无尽的惊叹。它将永远栩栩如生。它价值连城。它属于你。
师:读得太好了。鼓掌。(掌声)大家看看,在这段话中,有一句话很重要,很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哪个句子能代表作者的观点?“它将永远栩栩如生。”这属于谁?“你”是谁呀?是捕蝶者?“它价值连城。它属于你。”“你”是谁?属于捕蝶者,还是蝴蝶呀?
生(合):属于捕蝶者。
师:“你”是捕蝶者。这个大家意见基本一致。是捕蝶者。世界是属于捕蝶者的,你说这个在情感态度上,明确不明确呀?还有啊,同学们再看看第21段。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合):“悲伤是美丽的,还有谁比你更懂得悲伤之美呢?更何况是绝世的悲伤?这山林里寂静的时刻,那孑然的悲伤,有谁与你分享?”
师:这个悲伤是谁的悲伤?是蝴蝶的悲伤还是捕蝶者的悲伤?
生(合):是蝴蝶的悲伤。
师:既然是蝴蝶的悲伤,那么蝴蝶为什么悲伤?因为一个美丽的生命消失了。(师深情地朗读) “悲伤是美丽的,还有谁比你更懂得悲伤之美呢?更何况是绝世的悲伤?”这个悲伤是绝世的悲伤,“这山林里寂静的时刻,那孑然的悲伤,有谁与你分享?” 有没有感情?对蝴蝶是什么态度?是同情,是怜悯?对捕蝶者是批判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文本,通过这些抒情性语段去研究作者的感情态度?
再一个方法就是研究文本细节,通过研究细节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大家阅读思考,找找细节。
师:细节很多,要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
(学生思考、议论,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研讨。)
师:有的同学找到了第8、9、10、19、20段,这么多的细节,我们看看其中有代表性的细节。大家集中看第19、20段。再一起读一下,看看19、20在细节上写了什么?写这些细节有什么意图?“你取出细小的钢针”起……
生(合朗读):“你取出一支细小的钢针,你们专用的叫做昆虫针的,自蝶的胸背中央插入穿透,将它固定在凹槽内的软木条上。蝴蝶有没有心脏?你是专家,这你清楚。如果有,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谁会听到那破裂之声?只有上帝,而根据经验,上帝总是不在场的。现在,趁它的翅膀还未僵硬,你用拨针轻轻将它们左右展开,使前翅的后缘与身体成直角,后翅前缘脉与前翅的后缘相称。那宽大透明的翅膜何等完美,翅膜内贯穿的纵脉以及横脉,惟上帝之手能创造出来。刚刚羽化成蝶,还没来得及振翅,还没有经风吹拂。鳞片呈砌瓦状密密排列在翅膜之上,洁净,流丽,鲜亮,没有丝毫磨损。在你的展翅板上,你用拨针为它展翅,是它生平第一次的展翅,也是最后一次的展翅,这或许就叫做永恒吧?它娇艳的色泽之上,覆过一层银质的灰色,像是由外而内镀着溪涧的月光,也像是由内而外渗着绝世的悲伤。”
师:好。大家看看,第19段写了一个细节,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个细节。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13:制作标本。
师:制作标本,怎么制作的?有一根针,往哪儿插?
生14:心脏。
师:往心脏插。“如果有,一根针刚好从它的心脏穿过。”这一句话,大家想,这句话,对于蝴蝶,怎样?而对于刺杀蝴蝶的捕蝶者,是怎样的?看看,通过这个研讨,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作者的态度是不是更明确了?整体感知,研读重点议论性抒情段落,再看一些具体的细节。上面这些都是看文内的语句内容,联系上下文语境思考判断作者情感态度的。这个思考我想应该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以文为本”,或者叫“以文解文”(板书)。但是,有的时候要研究探讨一下,是不是完全都是从文本出发呀?有时我们要借鉴、探究,还需要一些文外的信息。这个文外的信息,就是要了解作者写的其他的人物和其它相关的信息。我记得给大家布置预习的时候发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写道:筱敏这个作家,她往往是同情什么样的人物呢?
生15:弱小的人物。
师:哎,读了,是弱小的人物,这就是文外的信息。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的话,这种研读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板书)。但是,作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还是用第一条:以文解文。因为我们平时很少接触到文外的信息。但是我们要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广泛地阅读、广泛地参考。这样,我们再来看文中作者的态度。同学们已经提到了,对胡蝶是同情的态度,对捕蝶者是谴责的态度。但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就是一个同情,一个谴责吗?哪几段能表明这个问题? 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思考、议论,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研讨。)
师:其实还有一个细节,我们有所忽视了。作者在引述一个远方的诗人时,好像两次重复了一个句子。第一次是在13自然段,我们读一下。“你曾经想过生与死的问题吗?”“预备,起……”
生合:你曾经想过生与死的问题吗?从前有一位远方的诗人,悲恸于另一位诗之精灵被凌虐,他要与帝王谈谈生与死的问题,那就像被你捕获了的这蝶之精灵的伴侣,竟从逃亡之路返回来,停在你的环罗纱网之上,要与你谈谈生与死的问题。你们能以什么方式交谈呢?
师:你说这个诗人要谈什么问题,他不谈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不谈美的价值?为什么只谈生与死?同学们说一下。这位,请。
生16:生与死的问题比美的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拥有了生命,才有可能谈及美。
师:说得好。大家鼓励一下。(掌声)当生命不存在的时候,美又有什么价值?还有最后的段落,倒数第3自然段,“又来了远方的诗人”。我们来读一下。
生合:“那位远方的诗人来了,带一个很瘦很长的影子,现在他要与你谈谈生与死的问题。还是生与死的问题,而不是美、价值或声誉。你们对峙良久。然后,各自俯身为自己掬一捧山涧溪水。你一时有些恍惚,分不清那是诗的精灵还是蝶的精灵。然而有一个信念在你是明确的:你是胜者。”
师:这里又一次提到诗人,是疏忽的重复,还是刻意的重复呢?所以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在谈生命的价值。这和我们所探讨的主题是一致的。作者通过对捕蝶者捕杀蝴蝶尤其是惊世之蝶的过程,表达了对绝世之蝶失去生命的悼念,也表达了对捕蝶者为了追求美、荣誉等外在价值而扼杀生命的激愤之情,提出了美的价值与生命价值孰轻孰重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细节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被捕的蝶是个老蝴蝶吗?是个什么样的蝶?
生合:是一个新蝶。
师:是一个新蝶。一个刚刚出生的蝴蝶就被扼杀在捕蝶者的手中。那么,作者对捕蝶者的态度是不是很明朗了?刚才那位同学感觉到是谴责的态度,这种感觉很正确。所以,我们学语文就要培养这种感觉。但是,有一个问题来了:你赞同作者关于生命与美的观点吗?试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这个问题比较大。原来我设计的不是这个题,后来我发现了同学们提出了这一问题,我把它改用这个问题。同学们再思考讨论一下,推荐一位同学来发言。最好要有一个集中统一的观点。
(学生思考、议论,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研讨。)
师:有一位同学要发言了,他说赞同作者的观点。你阐述一下你的理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捕蝶者》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