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实录《鸿门宴》课堂实录及教后记

《鸿门宴》课堂实录及教后记

12-20 22:54:21  浏览次数:878次  栏目: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鸿门宴》课堂实录及教后记,http://www.170xue.com
  师:项羽听过吗?
  生18:项伯曾转述过。
  师:樊哙为什么还要说?真的是在指责、抱怨项羽吗?
  生18:不是,表面上是指责、抱怨,实际是在恭维项羽。樊哙的意思是说,您才是真正的霸主,我们都对您是诚惶诚恐,恭恭敬敬,您怎么能不体恤我们呢?
  师:项羽有辩解吗?
  生18:没有。
  师:课文怎么说?
  生18: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师:项羽为何不辩解?
  生18:一方面樊哙的话又一次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他要杀刘邦的理由的确拿不到桌面上来。
  师:樊哙闯帐是无礼之举,项羽为何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
  生18:他在刘邦进营道歉的时候就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项羽是英雄,即使要杀刘邦,也是在战场上,他不屑于这种下三流的手段。
  师:项羽不杀刘邦,换句话说,刘邦基本上是安全的。刘邦也这样认为吗?
  生19:刘邦不这样认为,他希望早一些离开这危险的地方。
  师:刘邦是怎么做的?
  生19:他借口上厕所,跑了出来。
  师: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
  生19:担心。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你读一下。
  生19: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师:“为之奈何”什么意思?
  生19:这可怎么办呢?
  师:樊哙和张良怎么说?读一下。
  生19: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师:解释一下。
  生19:樊哙说:“做大事情就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也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就像刀和砧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何必告辞呢?”
  师:张良怎么说?
  生19: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师:这是什么句式?
  生19:宾语前置。
  师:解释一下。
  生19: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些什么(礼物)?”
  师:刘邦带了吗?
  生19:带了。
  师:带了为什么没有送呢?
  生19:没有机会送,范增一直在置刘邦于死地,气氛很紧张,不适合送礼物。
  师:现在为何要送呢?
  生19:他不辞而别,是失礼的行为,刘邦希望通过进献礼物来讨好项羽,让他别生气。
  师:既要不辞而别,又要进献礼物,这两件事有矛盾呀?刘邦怎么解决的?
  生19:他让张良帮他敬献礼物,自己带樊哙等四人先走。
  师:是走吗?课文怎么说?
  生19: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师:“脱身独骑”的“骑”什么意思?
  生19:骑马跑。
  师:“持剑盾步走”的“走”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19:不一样,古时候的“走”是跑的意思。
  师:刘邦为什么要一个人骑马跑,而不让樊哙他们也都骑马跑呢?那样不是更快一些吗?
  生19:他怕动静太大,被项羽的人的察觉。
  师:因此他是沿着来时的大路回去,还是……
  生19:走小道。
  师:课文上哪个词是这个意思?
  生19:间行。
  师:刘邦成功的脱离的险境,当项羽知道刘邦不辞而别时,他生气了吗?
  生20: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0:项羽接受了礼物。
  师:项羽为何会不生气呢?
  生20:一是因为项羽不想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二是因为张良说刘邦是喝多了,不能来告辞,没必要跟一个醉酒的人计较礼数。
  师:范增有何反应?读一下。
  生20: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师:范增为何把礼物放到地上,看也不看,就一剑击碎了?
  生20:他的计划失败了,这礼物在他看来是对自己的嘲讽。
  师:范增还说脏话了?
  生20:竖子不足与谋。
  师:“竖子”是什么意思?
  生20:小子。
  师:这不是骂人的话呀?在前面加上修饰语。
  生20:糊涂的臭小子。
  师:为何要骂项羽糊涂?
  生20:宴会前范增曾劝项羽杀了刘邦,宴会上范增也曾作了周密的部署,却由于项羽没有下命令而最终错过了良机。
  师:错过良机,结果会怎么样?
  生20:吾属今为之虏矣!
  师:解释一下。
  生20:从今天起,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刘邦的俘虏了。
  师:楚汉战争的结局也证明了范增的预言,项羽兵败于垓下,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因此,许多人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的天下,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21:项羽的确不应该放走刘邦,作为军队最高统帅最忌朝令夕改,杀刘邦是既定方针,怎么可以因为听了两句恭维的话,就改变了主意呢?
  生22:我也认为不应该放走刘邦,这不等于放虎归山吗?
  生23:对待敌人不能有妇人之仁,当断不断,必留后患。
  生24:刘邦的命运本来掌握在项羽手中,现在让他溜了,就如同鱼儿进了大海,再要抓他就没那么容易了。
  生25:项羽如果杀了刘邦,刘邦的军队就会群龙无首,不战自溃,历史就得重写了,可惜项羽错过了良机。
  师:我提醒一下,我们探讨的中心是项羽放走了刘邦和失去的天下的关系。二者有必然关系吗?你再思考一下。
  生26:项羽放走刘邦,两人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很长一段时期,他的军事力量都强于刘邦,不能说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的天下。
  师:有人说鸿门宴预兆着刘项两方未来的成败,你同意这观点吗?
  生26:同意。
  师:为什么?
  生26:性格决定命运。
  师:能说说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吗?老师给你一点提示,研究一个人的性格,要从他对他人的态度去分析。我们先来看项羽和刘邦对待对手的态度,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轻易就把他给放了,由此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以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由此可以看出他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师:项羽和刘邦对自己部下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不采纳范增的计谋,放虎归山,养虎为患,由此可以看出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由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师: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奸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对相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无法,任人唯亲;刘邦从鸿门宴回去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师: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应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他把实情告诉了刘邦,由此可以看出他胸无城府;刘邦百般拉拢相伯,又是祝寿,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师:项羽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治军无法、任人唯亲、胸无城府;刘邦深谋远虑、忍辱负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治军严谨、有奸必除、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通过比较鸿门宴上两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我们不难看出楚汉战争的结局,的确是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项羽没有一点优点,而刘邦则都是优点。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何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崇拜项羽,却瞧不起刘邦呢?
  生27:那是因为人们同情失败者,同时嫉妒成功者。
  师:是这样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反之亦然。从这一篇课文还可以看出两人怎样的性格?
  生28: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固然表现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做事光明磊落,不屑使用卑鄙手腕,项羽是真豪杰,真英雄!
  生29:刘邦为了拉拢相伯,不惜牺牲儿女的幸福,可见他冷酷自私。
  生30:当张良建议刘邦找相伯代为传话时,刘邦竟然问他怎么和相伯有关系,可见刘邦小人之心,猜忌多疑。
  生31:刘邦本来自己要逃跑,却问手下该怎么办,让樊哙说出那么一番道理来掩饰自己的怯懦,可见他为人狡诈。
  生32:刘邦为让张良留下帮他进献礼物,对张良的称呼,也从先前的“君”忽而变为现在的“公”了!可见他的为人虚伪!
  师: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刘邦是成功的小人,这在《项羽本纪》还有多处体现,课后请同学们自读课前我们发的材料,为两人各写一段评语。
  最后,让我们一起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人作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下课!
  2007-10-3整理
  同时,为了更好的讨论这节课,还希望吴老师提供:
  1、在备课时,你所确定的本课时“教学设想”(即“想做什么”)
  2、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课前的准备情况(即“为什么这样做是必要的”)
  3、课后,学生,听课老师的反应
  《鸿门宴》教学简案
  五、教学设想
  《鸿门宴》长期以来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研究重点多集中在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分析上。然而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不能超越课文,放到整个《项羽本纪》中去分析,也不能简单的贴标签。既是《鸿门宴》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从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性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鸿门宴》课堂实录及教后记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