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实录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12-20 22:54:21  浏览次数:382次  栏目: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http://www.170xue.com
作家汪曾祺说,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胡同文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笔者学着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了解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快乐中体验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理智超脱的情怀;在快乐中品味语言,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在快乐中拓展开来,由远及近,从北京的胡同文化联系到家乡的地域文化——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过的江山市廿八都镇的“飞地文化”。在初步介绍后将此确立为班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各个研究小组讨论申报子课题。

   一、序曲

   上课铃声过后,我打开多媒体,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多媒体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能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之不足。)

   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听得如痴如醉。

   我恰到好处地按下鼠标,音乐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我微笑着问学生。

   “太美了!”“太好听了!”还有人打趣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引得哄堂大笑。

   “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北京!”

   我顺势导入:“对,北京。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我边说边在胡同背景图上即时打上字幕“胡同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强现场感,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互动、随机。)

   然后问学生:“这位老人是谁呢?”

   “汪曾祺。”

   “对,是汪曾祺老先生。”我点击鼠标,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蔼的笑脸及其简介。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休息’,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们这节课也好好地体现一下‘快乐语文’。米卢不是有‘快乐足球’吗?我们也该有‘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怎么样?”

   学生兴趣倍增:“好!”

   我高声道:“那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增长见识

   1.揭题切入。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时,从“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讲课顺序有了变化。

   我点击鼠标,屏幕上再次出现“胡同文化”主页。

   “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学生在课前就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所以很容易读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话到此处,我又把学生往定语“胡同”二字上引:“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学生马上齐读起来:“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于是自然地转到了第1~4段的内容:胡同。本文的文脉是先“胡同”,而后“文化”。

   2.胡同。

   本文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为了落实这八个字,我这样问学生:“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引用1~4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

   “方位意识很强。”

   “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怎么说?”

   “你往南边去一点。”学生齐读后忍不住笑起来。

   “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类事,会怎么说?”

   “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

   看他们比较出来了,我于是笑道:“看来我们的语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识差多了。”虽然没有通读串讲,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话展开,可我发现效果倒很好。

   我又往下问:“第2段呢?”

   学生回答:“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我接过话题:“对,都很有来源。下面播放几张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中的照片,请同学随口说说胡同名。”

   学生边看照片,边用文中的胡同名称抢说着,气氛活跃。这样既避免了照读原文的呆板,也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第3段——”

   这时学生参差不齐了:“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我笑着追问:“到底是哪一句?”

   学生迷惑了:“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对,都是,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这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该怎么表达?”

   学生马上恍然:“胡同的大小和数量。”

   我趁机向他们传授方法:“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要自行组织语言。”

   “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对。这段很明确,不会有异议。”

   3.胡同文化。

   顺着文脉,“胡同”之后,就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胡同文化”了。我是这样过渡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

   先让他们快速阅读,提取精要,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学生反应迅速:“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然后我让他们自由发言:“这些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高中生已进入了“思想期”,因此语文课需要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说出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得到释放。

   果然,学生发言踊跃,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

   学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闭性。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太长了,一直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身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封闭的思想必然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是很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问题。

   我表示欣赏:“说得够深刻。”

   学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处街坊”这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我不禁称赞道:“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挺让我感到意外。我故作惊讶:“为什么?”

   “毕竟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呀!”

   我继续引入:“是呀,太矛盾了。可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释吗?”

   “还不能。”

   我给他留下余地:“你不妨再思考思考。”

   这时,另一学生抢着回答:“我想出来了!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首都——不对,古代应该称京城。”

   我进一步挑明:“对!生活在皇城根下。”

   全班马上接过来:“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1] [2] [3]  下一页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