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2:45 浏览次数:505次 栏目:高二语文试题
22.(2分)王安石的《明妃曲》中写道:“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可见他一反以往 归咎毛延寿欺君 的正统观念,而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 元帝 。
(七)阅读下文,完成23-26题。(10分)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23.(2分)从文中看方山子原名是 陈慥 ,因 其所戴帽子方顶高耸,如同古时方山冠的老式样 而得名“方山子”。
24.(2分)对“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意思理解确切的一项是( B )
A. 晚间逃避到光、黄两州之间叫岐亭的地方,住的是寺庙,吃的是蔬菜,和世人不通音信。
B. 晚间退居在光、黄两州之间叫岐亭的地方,住的是茅屋,吃的是蔬食,和世人没有交往。
C. 晚间隐居在光、黄两州之间叫岐亭的地方,以茅屋为住宅,蔬菜粮食作为食物,和世人不通音信。
D. 晚间逃难到光、黄两州之间叫岐亭的地方,以寺庙为住宅,以蔬菜为食物,和世人没有交往。
25.(2分)两人偶见,“余告之故”时,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的原因是 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悉, 见怪不惊; 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情 。
26.(4分)有人认为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是“足以富乐”,但他却“皆弃不取”,是一种个性的张扬;也有人认为他这样的做法是一种消极遁世,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观点明确1分,言之成理2分,语言流畅1分。)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崇他。年岁渐渐大了,就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代大干一场,但是一直没有碰到机会。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车骑,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地耸起而且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式样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在这里?”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空空的只看到周围有四堵墙,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使马怒而奔驰,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难道他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吗?
方山子家世代有功勋,应当有官做,假如他能在官场从政,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再说,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等同。在黄河北岸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弄脏自己,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见过他们吧。
二、作文(40分)
27.有位诗人说:“面对泥土,谁能够肆无忌弹地高声喧哗?”
请以“泥土”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字数在800字左右。
,交大附中2017学年度高二上语文期中试卷tag: 语文 期中试卷 附中 交大 高二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大全,高二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试题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