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备课参考大全,http://www.170xue.com
苏教版六下《半截蜡烛》教材分析,http://www.170xue.com
本单元的课文和战争有关,《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都在讲述战争,但是各有侧重。《卢沟桥烽火》讲述的是发生在亚洲的抗日战争,描写的是一幅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半截蜡烛》讲述的是欧战法国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隐秘战线的一件事情,虽然没有轰鸣的飞机大炮,但是暗流涌动,谈笑间也许灰飞烟灭,紧张危险带来的刺激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前者的宏大叙事相比此文几乎为纤毫小事,但也正因为其切入点小,着眼点微,所以描绘才更加逼真和细致。正因为它所涉及的人物是如此的平凡和普通,所以也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
我们具体来看这一课。首先我们来看题目,题目往往和文章的主旨紧密相连。可是“半截蜡烛”怎么和战争连到一起的呢?读完课文我们会发现,虽然这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物件,但是它竟然是全文的主线、关系着三个人的生命。
文章第一小节是对时代背景和本文人物的一个简述。这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必要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件事情发生在德国占领法国之后,因此才会有“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说。这一点和中国的抗战时有些类似的——都是在反侵略。“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地下工作”。中国大量的影视作品中都有相关描写,他们大多生活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为了工作不惜与狼共舞,每时每刻都有因为暴露身份而牺牲的可能。但是他们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们是我方插入敌人心脏的钢刀,他们送出的情报有时候很可能扭转整个战局,拯救成千上万战士的生命。他们值得尊敬。
文中的伯诺德夫人全家都从事这项光荣但是有危险的工作。而他们隐藏情报的方法竟然是把情报放进半截蜡烛之中。这充分证明了伯诺德夫人的智慧。谁能想到如此重要的情报竟然就放在唾手可得的“显眼”地方。其实“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灯下黑”。难怪文中赞赏这个计策确实“绝妙”。
一天晚上,突然闯进三个德军军官。时间是晚上,动作是闯,体现出了德国侵略者的无理蛮横。顺手拿起烛台点燃,又说明了敌人的愚蠢。手里明明就是情报,可是却视而不见。此时情况十分危急,蜡烛总归是会熄灭的,而且由于真正的蜡烛只是“半截”,所以熄灭时间会来得更快。到时候,再愚蠢的敌人也会发现蜡烛是有问题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这里没有出现标语口号式的“英雄狂想”——一定要保护组织不被破坏等等,而是最直接抒发对于生命的渴望,更容易产生共鸣,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深深牵挂着我们的心。此时此刻最需要什么?是冷静,是智慧。下面是他们的对策,仔细分析会发现,他们的行为背后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人物的特点十分鲜明。
伯诺德夫人作为一名成人,一位母亲,她的反应是最快的。当两个孩子“脸色苍白”都被吓住的时候,她第一个反应过来,冷静而又快速的点燃油灯替换下蜡烛。并且有礼貌地对先生们强调这个灯更亮。可是她忽略的是两个灯要比一个灯还要亮。用“亮”作借口不充分,也没有成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经过充分的构思和准备,儿子终于慢慢地站了起来,天冷,要去抱柴点火取暖。可是他忽略的是完全可以不用点灯就能抱来木柴。这个理由也不够充分,因此也失败了。他是懂事的,从容地搬回木柴,默默等待最后的时刻的到来。此时,有一段蜡烛的特写,十分精彩。烛焰摇曳,透出心情的动荡。微弱的光不仅写出了烛光的微弱即将熄灭,也预示着生命的希望之光也即将熄灭。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几乎绝望了。
“突然”,预示着出乎意料的事情出现了。幼小的女儿杰奎琳娇声地请求司令官,想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她只说了一句话,可正是这样一句简短的话竟然打动了德国军官,到底是什么原因?与她的妈妈和哥哥的话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杰奎琳的话很有特点:
1、语气娇嫩——娇声说道;2、用了征询的语气——可以吗?3、很有礼貌——尊称其为司令官先生,据我所知,少校一般是不会被称为司令官的。还有就是巧合,司令官也是人,也是一位父亲,可爱的孩子当时一定勾起了她的美好回忆。性格可以不同,政见可以相异,信仰甚至可能相对,但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共通的。再凶恶的敌人也不会去残害自己的至亲(极个别的精神异常的疯子除外)。或许正是这一点救了伯诺德夫人一家。
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事情因蜡烛而起,伴随着蜡烛的时明时灭,故事逐渐展开,直至蜡烛在最后一级楼梯的熄灭,故事也戛然而止了,我们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半截蜡烛,既为我们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又为我们展现了正义战争的力量,同时也讴歌了爱好和平,热爱祖国的人们的智慧和勇敢。让我们永远不要战争!
,苏教版六下《半截蜡烛》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