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6:08 浏览次数:819次 栏目:语文课堂实录
生(齐):辽代古庙被拆
师:这遗憾化作一声叹息。
生(齐):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师: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会?1957年,北京47座城门角楼被拆,至今仅有3座残存。据说当年梁思成奔走求告,竭力保护的北京城墙,城墙被拆的前一天晚上,他沿着北京城墙走了一夜,哭了一夜,这种遗憾多么令人动容!可叹的是,历史的遗憾至今仍在我们身边重演。南阳康熙年间的天妃庙风韵不在,焦作怀商历史文化遗迹即将被改造,商丘明代原始城墙2002年被毁,重庆明代建筑北山观惨遭破坏,潍坊宋代古建筑关侯庙丞待修复,举世闻名阿富汗巴米扬大佛2002年被炸。
(师边说边用幻灯展示6幅图片)
五、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师:残缺的砖瓦、朽败的门窗、斑驳的墙壁、滋生的蔓草,它们在诉说人类历史的逝去,它们在诉说人类对文化漠视,它们更在诉说人类智慧的毁灭!在大力提倡保护文化遗产的今天,历史的烟尘渐渐消散,人类历史激情将逐渐隐退!怪不得作者站在历史角度这样诠释他: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此时此刻,你对梁思成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用一两句话表达你新的认识或感悟。
(多媒体出示)
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梁思成新的认识或感悟。
生1:梁思成,你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你的爱不仅对于家庭、对于职业,对于国家,更超越个人,超越民族,是让人为之震撼的!尽管很多的建筑被拆毁,但是你捍卫建筑事业的会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
师:充满了敬意,又饱含思考。
生2:梁思成,你是个伟大的建筑学家,你用全部身心诠释了建筑的真谛!你更是一面旗帜,用你的精神感召着我们!
师小结:这个世纪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梁思成!但梁思成不能只属于这个世纪,他属于世界,属于人类,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秉承他的文化精神,做一个世界主义者!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体会梁思成深邃的精神内涵,品味其人格魅力。
3、学习梁思成精神,增强历史文化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领会人物深邃的精神内涵。
2、品味文章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学生谈对梁思成的了解,介绍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的杰出成就。
(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指导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
(三)品读课文——走近梁思成
品读“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站在历史高度评价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
(四)研读课文——走近梁思成
1、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说梁思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从文中语句或写作方法的角度理解:梁思成超越常人的理性、远见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2、结合“梁思成感叹河北辽代古庙被拆”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梁思成对人类漠视文化遗产的无奈、不妥协。
(五)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结合全文,用真挚的感情表达你对梁思成新的认识和感悟。
四、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视建筑为生命——理性、文化视野广阔——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
预习提示:
一、品读6—10节:
1、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从6节中读到一个怎样的梁思成?(抓关键词分析)
2、找出直接揭示“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思想根源的语句。
二、结合11—13节:
请你也举个例子说明古建筑的价值
提示:(“建筑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的生命”。)
参考资料: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它凝聚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情感、智慧和才能,是一个民簇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它将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美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是民簇文化的综合体现。
例如:北京故宫的价值:①见证明清两朝历史;②对称而主次分明的建筑布局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儒家思想、皇权思想;③包含了结构性能等技术知识;④含有大量雕刻、绘画等美术样式。
三、研读14—22节: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梁思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批注)
提示:1、抓住关键句子具体分析:人物的语言(如19、22节),作者的评价(如15节、21节)
2、侧面之笔:写梁思成以外的其他人衬托(14、18节)
四、23节“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两层含义:本义、比喻义
附:梁思成简介:梁思成是清末变法维新首领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大学教授。学生时代的梁思成在1929年因一场车祸,脊椎骨出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在这样严重残疾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深入各地调查研究,为了测绘古代建筑,爬梁上柱,奋力攀高。他把一生献给了建筑教育事业,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梁思成的故事》课堂实录及教案(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相关分类
语文课堂实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