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实录《变形记》课堂实录及点评

《变形记》课堂实录及点评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998次  栏目: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变形记》课堂实录及点评,http://www.170xue.com

(袁湛江:《新课程中的问题意识与教师角色》,《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3年第8A期) 

[网络评点] 

1.舞戚卒 

……去年我听了邓彤先生用一节课上卡夫卡的《变形记》,这堂课并没有指向小说思想和艺术的核心,仅仅抓住卡夫卡的亲情意识指导学生不断地加深认识。卡夫卡的亲情意识,对这部作品而言,只是有价值的冰山之一角,但是,却异彩分呈,听课专家(黄玉峰、程红兵等)无不赞赏有加。 

2.姜广平 

这可能就是邓彤先生的危险之处,极有可能误导了学生。《变形记》是一种经典性的现代性文本,它所指向的是人或人类的生存。符号意义与普泛意义都极有价值,而变形的小说手法,也是这一文本的一大贡献。 

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都只是让学生走入小处。或者说,语文教师往往不大器,总在核桃壳里乱转。有时候抓了大的,但大而无当;更多的时候,是只抓住了小的。得罪之处,请原谅。 

3.舞戚卒 

首先,邓彤先生 38岁,典型的新生代教师。邓彤先生的高度可能是许多新生代教师目前达不到的,至少三卒现在不行。 

其次,对文本的学习,课堂上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如果能就某一个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有更深入地研读和思考,就可以说是一堂好课。例如, 17000字的《变形记》在四十分钟内能涉及到几个方面?邓彤的精彩之处和过人之处就是敢于在超短的时间内和学生一起共同欣赏这部小说,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第三,语文教师的大气往往就是从小处着眼,窥斑见豹。很多伟大的作品,教学时间却非常有限,但仅仅欣赏到冰山一角,也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更何况,有些作品,即便是一生来读,也不能穷尽其精华。这就不能简单地用大小来云云。 

4.荷戟卒 

同意舞戚兄对邓彤此文的解说,取其一端,正是有限课堂的必然选择。在这里, “自觉的文学意识”有了局限,也许舞戚兄前面所提的“自觉的理论意识”已经走上前台,对课堂的生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戚兄也不必过于自谦,就理论高度,你或可与邓兄抗衡,就文学修养,剑兄当高过邓兄,某不才,只能惭愧,呵呵。) 

5.姜广平 

说及邓彤,不妨再多说一句。 

我对其人没有多少研究,不敢放言。只是觉得,邓彤似乎是对某些主流是有些妥协的。主流之为美当然自不必论,但主流之为丑的现象也很多。如国人的意识形态中的禁区。姜某胡说八道,三卒原谅。 

6.荷戟卒 

不能以邓彤生于六十年代就认定他与新生代是一条船上的。姜广平说得好,邓可能对某些状态是有过妥协的。 

譬如与邓彤兄与舞戚兄相比,姜广平可能在 “自觉的理论意识”上,就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虽然对文字的敏锐与高超的把握能力能够帮助以姜广平为代表的作家型教师在理论写作上“一步到位”,但我以为,这还并不是我们所谓的“自觉的理论意识”,而具备自觉的理论意识,对一个新生代语文教师而言,其重要性可能丝毫不在“自觉的文学意识”之下。因此,我觉得解剖邓彤兄等人的成功,也许是探索新生代成长的另一条必由之路。 

2003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了邓彤老师的一篇文章《让人性的光辉照耀课堂》,很值得我在这里摘要分析: 

一部《变形记》含义极为丰富。情节、人物、主旨、手法均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品味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那么,课堂教学有没有必要巨细无遗、面面俱到呢?我们不妨作如下斟酌。 

先看主题。 “异化”的主题过于抽象,学生对此也比较陌生,倘若以此为教学主要目标,势必使教学陷入玄虚空洞,甚至有可能是课堂成为哲学讲堂----脱离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 

那么,本文 “荒诞化”、夸张变形艺术手法能够作为教学重点吗?事实上,学生对现代派文学的了解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变形记》这类丛满现代意味的作品。此时,如果过分注重手法分析,由于学生对此积累有限体验不深,则教学也会陷入僵局。 

至于 “评析人物”“梳理情节”这些传统小说教学中不可或缺之元素,学生对此固然是轻车熟路,但由于不容易拨动心灵的琴弦,教学就很容易流于沉闷死板。 

那么,本文教学的关键究竟应该设在哪里呢? 

…… 

邓先生的这段分析仅仅是对如何实施具体的教学行为的理性分析。这种分析没有半点 “理论”的枯燥与玄虚,但处处闪烁着自觉的理论意识的光华。例如,分析的核心指向是“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一重要问题。为什么教学要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这里就潜藏着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学习观。邓先生所努力寻找的“教学的关键”正是试图找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信息(文本)产生最佳反映的切入点。 

可以这样讲,自觉的文学意识作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而自觉的理论意识则作用于课堂教学前的备课准备工作。没有自觉文学意识,很难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而没有自觉的理论意识,教师的课堂教学很难有高度和深度。 

7.吴礼明 

事实上,这些执着追求的教师,很多都有过寻常教师难以想象的遭遇或心灵感触.他们先是遭到体制的怀疑,再之排斥,接着是追求。姜先生在评论邓彤先生时说到邓在主流观念面前妥协。我觉得这话很有意味。 

……因为他们有主流的强力支撑,更为主要的,他们有优越的师承。但是,在他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品质-----而这些才是将他们醒目的根本所在----他们注重“践行”,他们的人生已经根本不局限于那本就局促的书斋,而是怀着沧桑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去思想,去追求。这才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品质。 

(注:以上内容摘自 “曙光博克”,限于篇幅,有所删节,敬请谅解。)

上一页  [1] [2] 

,《变形记》课堂实录及点评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