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教案大全七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免费教案(第六单元)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免费教案(第六单元)

03-12 13:39:06  浏览次数:187次  栏目:七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http://www.170xue.com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免费教案(第六单元),http://www.170xue.com

  5.木兰凯旋,战功卓著,但她“不用尚书郎”,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形象特征?

  6.迎木兰一节,诗作表现得十分详细,讨论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

  7.总结全课,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二、导入《观刈麦》的学习

  1.指导诵读。

  2.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把握好句子节奏的停顿,使学生能够读得琅琅上口。

  3.结合课文注释,拓展诗意,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如:“妇姑”“童稚”“荷”“蒸”“灼”“遗”等。

  4.讨论、把握全诗的中心。

  (1)诗作描写了怎样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明确:作者先写了一幅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了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然后又展现了一个特写画面,读来令人心酸。原来是繁重的赋税造成了劳苦人民如此艰难的生活处境。

  (2)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联想到自己安逸的生活,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次诵读。要求尽量读出诗中悲怜自责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导入《破阵子》的学习

  1.介绍作者。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也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后人把他与苏轼一起合称为“苏辛”。

  2.讲析小序,介绍作者的有关生活处境。这首词是写给作者的好友陈亮的。二人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又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这在词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赋壮词”即创作一首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3.指导诵读。

  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同时要扣住这是一首壮词,应引导学生读出一种豪壮之情。

  4.结合课文注释,拓展诗意。

  “八百里分麾下炙”即分麾下八百里炙。从“梦回”一句,可以看出下文所描写的场景只不过是作者的旧梦。

  设问:作者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面,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

  明确:(1)战前对将士们的犒劳;

  (2)壮观的战前准备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雄心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却是如何呢?由此又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回残酷的现实,只能以“可怜白发生”慨叹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从壮与悲、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和爱国之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5.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次诵读。要求尽量读出词作悲壮激愤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四、小结三首诗词,完成文学常识表

作品 作者 年代 体裁 出处

《木兰诗》 …… 北朝 民歌 《乐府诗集》

《观刈麦》 白居易 唐 古体诗 《白氏长庆集 》

《破阵子》 辛弃疾 南宋 词 《稼轩长短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于把握其思想内容,赏析精练的语言,体会其丰富的感情。可以《木兰诗》为重点赏析,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然后让学生自读另外两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出自什么时代?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这首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基本上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1)文章开头写木兰停机叹息的作用。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什么样的精神?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现了木兰性格的哪一个方面?

  2.诵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段。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是怎样的?

  3.问:木兰凯旋,她向可汗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品质?

  4.朗读“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这段文字,讨论这里着重描写了一个什么场面?它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和不贪图富贵,甘愿过简朴安定的农家生活的品性。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四、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五、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自读另外两首诗词。

  六、【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诗》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资料整合平台】

  1.关于乐府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其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了乐府的规模。这种风尚沿袭到南北朝时期后,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了。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了《乐府》专章,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诗歌,亦即凡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关于“互文”

  《木兰诗》有多处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www.170xue.com
现代诗三首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写的“树”“高山柏”“椰子林”,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阅读和教师的点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免费教案(第六单元)
上一篇:紫藤萝瀑布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