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阅读故都的秋知识点总结

故都的秋知识点总结

12-20 22:58:55  浏览次数:725次  栏目:高一阅读

标签:高一阅读训练,http://www.170xue.com 故都的秋知识点总结,http://www.170xue.com

故都的秋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良好的家学与启蒙教育

  郁达夫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虽早年丧父,但七岁开始入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2.反叛的时期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后进杭州蕙兰中学,因不满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退学。

  3.留学日本,投身文学创作

  1913年——1922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留日期间他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

  《沉沦》的主人公正值青春年华,在异邦文化熏染下个性意识觉醒了。但礼教和宗教的禁欲主义教育早就给他埋下了有缺陷的心理结构,弱国子民的卑怯心理又使这个结构发生更严重的倾斜,这就使他的个性意识无可逃避地蒙上感伤情调的悲剧色彩。 他的个性主义追求,只能把自己病态的生命献上反叛社会的祭坛。这部作品的难得之处在于作者大胆地描写性欲与变态心理,在新文学人士热心讨论着各类问题的时候,郁达夫坦诚地说:“问题”在于我们自身。

  4、国内的创作与革命活动(1922年——1938年)

  创作:

  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

  1932年末发表小说《迟桂花》。主人公在杭州的迟桂花香中,与友人的妹妹相遇,灵魂相对,却被她“洁白得白纸似的”气质,把跃动的情欲净化了。于是以兄妹相待,在山寺中买了两株翠竹,刻上“郁翁兄妹放生之竹”以纪念这段心史。

  1935年发表最后一篇小说《出奔》。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

  革命活动:

  1923年5月,《创造周刊》创刊。同月发表《文学上的阶级斗争》。

  1928年春秘密加入太阳社,9月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1930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

  1938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

  5.客居南洋,曝尸郊野(1938——1945)

  1938年末,任新加坡《华侨周报》主编,《星州日报》副刊副主编。坚持进行抗战宣传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艺界的抗日工作。日军逼近新加坡后,辗转到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在该地以办酒厂为掩护,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被日军胁迫做翻译达7、8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暗中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华侨,获悉了日本宪兵部的许多秘密。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后,在9月17日被日本宪兵部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近郊的荒野中。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此时的郁达夫刚刚举家由上海迁居杭州,与他交往密切的朋友这样回忆:“也不知道是生活比较安定的缘故呢,还是周遭的情势驱使他如此呢,总之,在我眼中的达夫,那时候和迁杭以后的一段时期中,确是由一般文人,逐渐走向中国式名士型的路上去了。其时,他喜欢游山玩水,写几段流利轻松的游记;喜欢低吟浅酌,做几首清新隽逸的诗词;收集不少地方志书;雅好各种线装古籍。从前那种桀骜不驯的露骨牢骚,也变为含蓄蕴藉,谑而不刺的言辞。”1934年7月杭州酷热,郁达夫携妻儿到青岛避暑后到北平。8月应约稿急就而成《故都的秋》。

  郁达夫一生虽未在北平久住,却挚爱北平的一切,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中他写到“北平的人事物品。原是无一不可爱的”。

www.170xue.com

  (二)课文讲解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第二部分:(3——12段)记叙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集中描绘了物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为文章的第12段,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2.概括大意的基础上,体会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

  (1)首尾呼应,以北国南国的对比开始,又以对比结束,但仔细品味,首尾在感情上又是递进的关系,从首段的“想饱尝一尝”秋味到末段的愿意用寿命去换取。

  (2)围绕北平的秋天的特点,并列描摹了五幅画面。

  (3)议论部分单独成段,将“我”之爱秋与中国文人及有情趣的人对秋的爱联系在一起,使“我”对北国的秋的爱合情合理。

  3.仔细体会五幅画面,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调动各种感官描摹秋景的。

  文章中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来描摹秋景。

  视觉: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花色  扫帚的丝纹  秋枣的颜色……

  听觉:驯鸽的飞声  脚踏落蕊的声音  蝉鸣  雨声  都市闲人的问答……

  触觉:脚踏落蕊

  味觉:槐树的落蕊

  4、仔细体会五幅画面,试分析“清”“静”“悲凉”的特点是如何传达出来的。所谓“清”从文章里可以看到就是清闲,“静”是寂静,即是作者流露出的幽思与寂寞。

  (1)画面的背景北京是皇城人海中的普通院落,避开了喧嚣与富贵。在那里“清”“静”是它的特质。

  (2)精致的细节传递出“清”“静”“悲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灰土上扫帚的丝纹,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

  (3)色彩的选取传递情感,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秋色也是最丰富的,但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是蓝色的,都市闲人的衣服是黑色的,就连成熟的枣子也是淡绿微黄的。

  二.能力训练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潭柘寺(  )  椽子(  )  驯鸽(  )  啼唱(  )  瓜熟蒂落(  )  姻缘(  )

  房檩(  )  潜意识(  )  颓废(  )  情趣(  )  不能自已(  )

  2.为下列各句选填正确的词语

  (1)A融化  B熔化

  ①他把自己整个都___________在书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喜怒。

  ②科学实验证明固体的铁在l,530℃以上就会___________成液体。

  (2)A悠远  B幽远

  ①此诗的意境__________,传递出了诗人对漓江山水的热爱。

  ②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回到了____________的童年。

  3.下列语句表述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B、“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

  C、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写秋的名篇。

  D、“秋士”古时是专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4.体味下列语言的妙处

  (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2)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3)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长大起来

  三.参考答案

  l、潭柘寺(zhì)  椽子(chuán)  驯鸽(xùn)  啼唱(tí)  瓜熟蒂落(dì)  姻缘(yuán)

  房檩(lǐn)   潜意识(qián) 颓废(tuí)  情趣(qù)  不能自已(yǐ)

  2、(1)①融化②熔化(2)①幽远②悠远

  3、B

  4、

  (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注意结构)

  (2)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品味比喻)

  (3)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长大起来(注意体会“都”字的情感)

,故都的秋知识点总结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