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9:14 浏览次数:392次 栏目:中考试题
③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④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⑥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⑧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⑩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23.简要概括文章第④-⑨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4.作者在文中举出的反面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六、作文(50分)
26.天空是白云的舞台,在那里,白云可以尽情勾勒出千态万状;丛林是飞鸟的舞台,在那里,飞鸟可以自由展示悠扬宛转的歌喉;剧场是演员的舞台,在那里,演员可以逼真地演绎人生的百态;生活是我们的舞台,在这里,我们可以焕发出独特的风采……请以“舞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1000之间。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www.170xue.com东城区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初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2.1
一、选择(共14分。每小题2分)
二、填空(共10分)
8.⑴答案:八百里分麾下炙
(1分。有错不得分)
⑵答案:衡阳雁去无留意
(1分。有错不得分)
⑶答案:物是人非事事休
(1分。有错不得分)
⑷答案:鬓微霜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共4分。共4空,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9.答案:①晁盖(或:刘唐、白胜、公孙胜、三阮) ②黄泥冈 ③粗暴蛮横(或:急功近利/自以为是)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三、综合性学习(共8分)
10.答案:与国际几个主要空间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它是我国建立真正空间站的实验室;它的成功发射只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二步中的一环。
(共3分。“认识”共3点,每点1分)
11.答案示例:
看法一:中国宇航实力增强。
看法二:中国航天计划进步快。
看法三:预示与国际航天合作。
(共3分。 “看法”共3个,每个1分)
12.答案示例:
问题一:您从空间站看到的月亮是否有阴晴圆缺?
问题二:您从空间站能否看到地球上的地壳运动或者板块漂移?
(共2分。“问题”共两个,每个1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7分)
13.答案:⑴扩充,扩大。
⑵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4.答案:但是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共2分。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答案:表明立场,不愿将祖宗基业交换;就布衣之怒的结果与秦王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挺剑而起”,打算以命相搏。
(共3分。共3点,每点1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共14分)
16.答案:“他们”指的是女儿、女婿;这与下文“我”母亲说的“应该把孩子们领开”相照应。
(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17.答案:因为“我”发自内心地同情于勒叔叔,但迫于父母的态度,只好用这种方式给予叔叔一点帮助。
(共3分。共3点,每点1分)
18.答案:渲染了沉闷、压抑的气氛,衬托出“我们”发财梦破灭后的沮丧和失落。
(共2分。“作用”共2点,每点1分)
19.答案示例:
当菲利普意外看见已变得一贫如洗的于勒时,“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于勒认出自己。“瞪着眼看了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发现真相。这些动作描写,加上“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的神态描写以及“低声”和妻子说的一番话,层次分明而又鲜活生动地表现出菲利普的震惊、恐慌、失魂落魄。
(共6分。举例1分,分析2分,“心理活动或性格特点”1分,语言表达2分)
www.170xue.com(二)(共9分)
20.答案: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想象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共3分。“主要内容”共3点,每点1分)
21.答案:丁
(共2分)
22.答案示例:
“材料一”属于创造想象。美人鱼、豌豆公主、拇指姑娘等等,是安徒生抱着歌颂世间真、善、美的目的,将生活现象和个人体验进行提炼、加工,独立创造出的新形象。他塑造这些形象时的心理过程属于创造想象。
,北京东城区年初三语文上期末试卷及答案相关分类
中考试题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