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名著导读王熙凤的“中庸”

王熙凤的“中庸”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161次  栏目:名著导读

标签:名著赏析大全,http://www.170xue.com 王熙凤的“中庸”,http://www.170xue.com

讲到《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王熙凤时,深为王熙凤的“中庸”所叹服。

先看“中庸”。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哪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哪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为适合,也可以解释为完美。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

执中守正(准确性):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适中性):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适时性):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再看《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王熙凤夸黛玉的描写: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这一段是王熙凤夸黛玉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包括了相当多的信息。

一般认为,王熙凤夸黛玉并非真正喜欢黛玉,而是做给贾母看的,表明自己和贾母一样喜欢黛玉,以博取贾母的好感。而她转笑为哭到转悲为喜。说明她哭笑随时可变,俱无“真情”在其中,一心只想讨贾母欢心:阿谀拍马、逢场作戏。

其实,王熙凤夸黛玉,充分表现了她的善于“中庸”。

一、盛赞黛玉美貌用词“中庸”――准确。赞美别人相貌之美用词可谓多矣,如“你长得真是漂亮极”、“你真是标致极了”等。但王熙凤却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而是赞叹,惊叹,而且是由衷的惊叹。“真”、“才”二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这不是空洞肉麻的吹捧,而是由衷的赞美。试想,作为成年人的王熙凤,是没有必要对才八九岁的林黛玉进行肉麻的吹捧的,她是奉行“中庸之道”,恪守中道,坚持原则。

二、处理人际关系用词“中庸”――适中。第二句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很好地做到了“中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众所周知,我们在夸人时,往往扬此抑彼,如“你是我们这里最漂亮的一位”,结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导致了与座的其他人的误解:不就是我们不漂亮吗?何必让我们当众跌相?而王熙凤则不然,她可以说是一位心理学大师,将林黛玉与在座的迎春、探春、惜春等进行比较,传达出两点信息:一是林黛玉与迎春、探春、惜春等都非常漂亮,二是这些都是拜贾母所赐。这样说话,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王熙凤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不走极端,“执两用中”。

三、顺应环境变化用词“中庸”――适时。夸过黛玉之后,王熙凤转喜为悲:“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但贾母对此质疑,“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见气氛有变,王熙凤又匆匆忙忙地转悲为喜:“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一变化,则表现王熙凤善于察颜观色,根据不同的场景随机应变,正如“中庸”所要求的那样: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这一点,全在于一个“适时”。可见,王熙凤将“中庸之道”运用得炉火纯青,并非什么虚伪、机变逢迎、唯老祖宗是从。

从前,我们总是说王熙凤狡黠刁钻,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火,把她看成是一个“恶人”。这本身就不是“中庸之道”。实际上,王熙凤高超的语言艺术及运用“中庸之道”处理人际关系的手腕,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王熙凤的“中庸”

相关分类

名著导读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