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2

03-04 02:56:09  浏览次数:229次  栏目:高中语文教案

标签:高二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http://www.170xue.com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2,http://www.170xue.com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则何以哉—— 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2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