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考备考厦门2017届高三毕业班语文模拟试卷

厦门2017届高三毕业班语文模拟试卷

12-20 22:52:45  浏览次数:225次  栏目:高考备考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厦门2017届高三毕业班语文模拟试卷,http://www.170xue.com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

  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雅”本来是“夏”,指的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中心地区”。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区。我们不能说非文化中心地区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区“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说一个四川人、广东人、东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根据著名美学家、《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的作者张赣生的研究,中国人产生“俗”这个概念,大约是在西周时代。从传世古籍来看,《易》、《诗》、《书》、《左传》和《论语》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见“俗”字,这不会是偶然现象,它似乎证明“俗”的观念在春秋时代尚未得到普遍确认。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俗”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如《孟子》云“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庄子》云“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周礼》云“以俗教安,则民不愉”,《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如此等等指的都是风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区由习惯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风俗之“俗”本无所谓褒贬意,故《荀子》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它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而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体现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又引申出“俗”的另一层含义--“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况,虽然含有“平凡”的意思,但并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

  可见,“俗”是一个双重语义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这两重语义经常是同时呈现、含混表达的,笔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而有力”,就是伟大。荷马史诗、诗经楚辞、格萨尔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五四”白话文和诸多“红色经典”,都是“通俗”的。

www.170xue.com

  “通俗”有两种意思,“与世俗沟通”和“浅显易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才能把握通俗文化的本质。“与世俗沟通”强调的是创作精神,“浅显易懂”强调的是审美品位。两方面既相区别又相依存,“沟通”才能“易懂”,“易懂”才能“沟通”。人们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才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曹雪芹、赵树理、老舍、巴尔扎克等。而故作高雅,反而恰恰是一种“恶俗”。“媚雅”与“媚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通俗”类别的文化产品中可以有“大雅”出现,就像《诗经》中包含着“风雅颂”一样。而所谓“阳春白雪”的类别中,也产生着大量的垃圾。例如我们不能说每一首交响乐都是“高雅”的,千千万万的交响乐、朦胧诗、文言文里,包含着大量的仿制品、劣质品和心理不健康的作品。而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类别中,却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 (摘自《人民论坛》,有改动)

  10.下列有关“俗”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俗”指的是非文化中心地区,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俗”文化就比“雅”文化低下。

  B.张赣生认为,“俗”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周,但“俗”的观念在春秋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C.战国以后,“俗”广泛出现在经典著作中,其含义由风俗、民俗又引申出世俗之意。

  D.风俗之“俗”指习惯的生活方式,无所谓褒贬意;世俗之“俗”则有平凡、凡庸的意思。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每一个民族或地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所谓“入国问俗”是说了解一个民族,应该先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

  B.文学作品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骆驼祥子》,既是大俗,也是大雅。

  C.“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雅”和“俗”的代名词,被誉为“阳春白雪”的文艺作品一定是高雅文学。

  D.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艺术中,也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

  12.结合文本,说说作者对“通俗文化”的理解。(3分)

  答:

www.170xue.com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你的微笑

  张承志

  正是我青春二十几岁,正是打底子、夯基础的季节。我一头撞上的,感谢主,就是他,那城市标志般的、见了他就懂了这座城市的老人。

  他是一个街头乞丐。

  他坐在喀什大十字路口的一个把角,在车水马龙之间摊开双手,静静地数着自己的手指头,一共数了九十九遍。日暮时分的微风,拂动着他美丽的白髯,那形象给人的感受,无法形容。

  我在第一刻就被他迷住。我以为他是一位难得一遇的神仙,深信自己目击了文明深奥和人物丰满的场面。

  他如一个慈祥的老爷爷,优雅和蔼,微笑着打量着表情激动的我。

  秋季的南疆,清风扫尽了酷暑。

  那不是行乞,那是屈尊的交流。

  我幸亏有一个疏勒舅舅。他的微笑扫来,舅舅忙停下。我猜舅舅一定比我更感到了他的存在,舅舅只是伸臂过去,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我好像经过了介绍,那以后,就成了他的熟人。啊,美好的1980年!美好的我的“研究生实习”的日子哟!

  那时我惯于跑到寺门上,有事没事挨着他坐一会儿。我记不清他叫什么名字了,感谢上苍,那时我虽然很浑,但鬼使神差我喜欢他--既然喜欢与乞丐为伍,你说,日后写起文章,我这么个家伙怎能不“美化穷人”呢?

  我美滋滋坐在他的身边。我欣赏着他,暗地里试图模仿他的举手投足。甚至我也感到了一些哲理,觉得不是褴褛乞丐而是有钱的路人才凄凄失助,需要特加怜悯和施舍。

  我有时看见老人带着伤痛。或是脚上血流淋漓的擦伤,或是掩饰忍耐的病痛。当我的注视与他的目光相碰时,他都递给我一个意味深长的眼色:不要声张。你懂得必须不动声色。不能把一丝一毫的疼痛,让这个小姑娘察觉。他微微地一笑。那无敌的一笑!

www.170xue.com

  于是我闭上了嘴,僵硬般一声不吭。我注视着他的血,在袷袢的掩护下淌进沙地。他微笑,轻轻地抚弄着一个小女孩的头。孩子舒服地挤在他的怀里,玩着一个小东西。

  在南疆的那段时间,我忘乎所以,终日放浪。如今已经记不清,那次究竟“实习”了一点没有。除了疏勒舅舅之外,我结识的唯一朋友就是他。相处久了,不觉间我在点滴地改变,偶尔新伤或是旧创,不意心头掠过疼痛,我心里便浮出一个虬髯老者,独自与我,相视而笑。

  后来,就如歌里唱的,朋友的眼泪往下淌,塔里木我离开了那地方。而且谁能料到那以后,关山难越,音讯两断,再也难能重逢。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见过了数不清多少的……乞丐,或哲人。我对乞丐的理解,与其说偏爱,不若说有些走火入魔。不需说如那老人一样的穷人,确实太少。我们常常见的,多是恨不成钢的软铁,缺乏天生的高贵。穷困的酸液腐蚀着,使他们锈掉了脊骨。

  但我仍觉远远未能尽兴。我常去地铁口碰运气,或者在周五的清真寺门口,徜徉打量,心怀忐忑,如研究生去拜见导师,像马驹子去寻找伯乐。

  在我心里,一个暗示已然扎根。在人有所不知之际,它秘密潜流,如坎儿井流在地下,滋灌着我的生命。

  随着时间消逝,我愈来愈懂了,有时,人会需要,去趋避一种乞丐的处境。那时要紧的记号,是微笑。是的,宽宏大量地看待命运、看待自己、看待魔鬼和坏蛋吧!学习至仁者的胸怀,哪怕只摹仿皮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厦门2017届高三毕业班语文模拟试卷

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