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8:55 浏览次数:779次 栏目:高考备考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朱熹《论语集注》注: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
《庄子》:“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程颐《周易程氏传》:“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于险难,陨荻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
23.你认为晨门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揶揄还是赞美孔子?说说你的理由。(3分)
24.儒家和道家对待“命”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颜渊喟然叹日:“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2)秦人不暇自哀,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3)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 (王实甫《长亭送别》)
(5)在天愿作比翼鸟, 。天长地久有时尽, 。(自居易《长恨歌》)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因对塑料、人造橡胶领域内高分子物质的合成与结构研究贡献突出,于1963年获得诺贝尔奖。而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再一次被家乡人们提起。齐格勒儿时曾做过一个“小房子”,捉了壁虎、蚯蚓等小动物放进去饲养,自己没事就站在一旁观察。不久他就发现这些动物变得呆呆的。原来是天气变冷了。这样下去。房子里的小动物都会冻死。齐格勒左思右想,从父亲的商店里找来些材料,将炉灶里的热气引到饲养
箱,又给饲养箱做了保温处理。小动物安全过冬了,看过的人也都感叹“小房子”设计巧妙。
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人们回忆起这件事,觉得齐格勒小时候的好奇心、爱心、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是他日后成就的萌芽。
对于卡尔·齐格勒这些日后成就的萌芽,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www.170xue.com参考答案
1.B(A犷kuàng——guǎng C殷yīn——yān D剽piáo——piāo)
2.A(B井―阱 C慌―荒 D赢―盈)
3.C(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A历程:经历的过程。一般指过去。应为“征程”。B老大不小:指人已经长大,达到或接近成年人的年龄。D洛阳纸贵: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4.D(A项搭配不当。应在“高盈利”后加“方向”。B句语序不当。递进关系颠倒,应为“不但达不到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而且比不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甚至还略低于博茨瓦纳等某些不发达国家”。C项,“就在于……”和“主要原因是……”句式杂糅;“生活在……”前应加“使你”,因成分残缺而造成结构混乱。)
5.辽宁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并网发电(答出对象得2分,答出事件“并网发电”或“并网”“并网调试”得2分。)
6.参考例句:地铁乘客说:孩子长大了,就让他自己选择吧。中年妇女的孩子说:妈,我不用,这个位子让给别人吧。(要求:①符合说话人的身份,符合说话人同这位中年妇女的关系。②表意明确,观点合理。③只能是一句话。每句2分。)
7.(l)一位年轻人从老人身上掏空他们赖以生存的积蓄,换来砖头,垒成房子。(画面内容完整.说明顺序合理给1分,语句通顺给1分)
(2)这幅漫画讽刺了当下楼市中存在的乐于“啃老”购房的现象。(意思对即可)
8.D(自由的研究、信仰、言论和讨论,不属于世俗事物。)
9.D(哈耶克不认为不自由国家有优越性。原文说“这些国家不是发现者,而是模仿者。如果世界上没有自由国家的话,那么这个世界该有多么萧索啊。”)
10.(1)那些不自由的国家通常最多只能处在与自由国家同一的进步水准上。(或只能是模仿者,不是发现者。)
(2)把某些技术进步作为人类的唯一目标,才可以比较迅速地得到实现。
(3)进步必须要能够清楚地预见到。
(4)人们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要达成同意,或使用强制。
(5)人们必须放弃其它一些也许更有价值的目标。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11.引出下文对树头老师的回忆。与下文的音乐课和树头老师“拉二胡”等内容呼应。暗扣主题,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每点1分,共3分)
12.描写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寂静、空旷、萧条(或答“寂寥)的特点,烘托了二胡乐曲的幽怨,烘托了树头老师内心世界的忧伤。(每点1分,共3分)
13.(l)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我们生活的快乐,歌颂树头老师对学生的保护和帮助。(1分)
(2)运用双关手法。(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1分)
14.外观形象:生活贫困、忙碌、劳累;(1分)生活朴素,注意自身仪表。(l分)
内在品格:热爱教育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中仍尽忠职守。注意教育方法,既严格要求又能宽严相济。关爱家人和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所迫,内心充满热情又略带哀伤。(每点1分,共4分)
15.浅层含义:指树头老师在音乐课上教我们唱歌和在黄昏时坐在台阶上拉二胡。(2分)
深层含义:化用“弦歌”的文化内涵,赞美树头老师对乡村学生的教育。(1分)通过“弦歌”深入树头老师的内心深处,揭示乡村教师的不幸和哀伤。(1分)
www.170xue.com16.C(蒹葭无际 际:边际。)
17.C(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B连词,因为/介词,凭……什么身份。D于/词尾,相当于“然”。)
18.A(作者主要是通过想象来推测汾湖石的来历。)
19.抑开辟以来/石固生于兹水者耶/若其生于兹水/今不过遇而出之也/若其昔为繁华之所湮没而无闻者/则可悲甚矣。(全对得3分,每错两个扣1分)
20.(l)只有这块石头荒凉的横放在湖边,不知道有几百年了,现在才出现,不也是让人悲伤的吗?(兹、而今、不亦……哉各1分)
(2)用茂盛的树来遮挡它,用苍苔来覆盖它,还夹杂着璀璨的红花和散发香气的白色花蕊。(荫、披、杂、定语后置各1分)
21.首联紧扣了题目中的“望”字。所写景象是远望所见。(1分)“落”写出了山势的高峻,“过”写出了船行的平稳或轻快。(答出一点得l分。)
22.前面写到的“船”载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山客,突出“重”,后面写到的“船”是载着自己寻访高士,突出“轻”。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的追求与众不同。(2分)尾联借乘樵风“采芰荷”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向往闲逸、追慕高洁的情怀。(2分)
23.①是揶揄。晨门是隐士,明白当时的形势,也了解孔子的遭遇,揶榆孔子不知难而退。
②是赞美。孔子的态度非常可贵,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献身)精神。
③既是揶揄又是赞美。晨门作为隐士,不同于一般的民众,他们有能力判断时势,也有能力认识孔子的精神。他们虽然不赞同孔子的态度,却也能看出孔子精神的伟大。(三种观点皆可。观点明确得1分,能举出依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1一2分。)
24.都主张了解现实,要面对现实:但儒家提倡积极进取,道家主张消极无为。(每点l分,意思正确即可。)
25.(1)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2)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浙江台州高三语文调研试题及答案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