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高二文言文鹊桥仙、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导学案

鹊桥仙、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导学案

12-20 22:52:45  浏览次数:735次  栏目:高二文言文

标签:高二文言文大全,高二学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鹊桥仙、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导学案,http://www.170xue.com

词七首《鹊桥仙》等教案及练习


  《词七首》《鹊桥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一)《鹊桥仙》

  1. 作家作品: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2. 诗作简析:

  (1)谋篇立意

  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2)层次结构

  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3. 重点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

  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意。这一反常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

  2. 诗作简析:

  (1)谋篇立意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选用人才的愤懑。

  (2)层次结构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当政者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 写作特点

  (1) 围绕作品思想内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2) 多用对比,而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4. 重点难点解析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鼎足之势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楼,首先想到闭门思过以京口为都城,后迁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随时光而流逝了。作者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

  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能有刘裕这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作者的正确战略意图就以被采用。

  这两个典故,写法虽异而用意却相同,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www.170xue.com

  (三)《扬州慢》

  1. 作家作品: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少随父宦游,几近二十年。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往来苏杭间,与名人多有交游,范成大、杨万里对其诗文人品多有称赞。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今存有旁谱之词十七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2. 诗作简析:

  (1)谋篇立意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

  (2)层次结构

  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3. 写作特点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今”;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4. 重点难点解析

  (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

  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而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模拟试题】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这句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暗含着怎样的心情?从下句看,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为什么“倦梳头”?

  答:

  2. “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包含了哪些深刻的内涵?

  答:

  3.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答:

  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1] [2]  下一页

,鹊桥仙、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导学案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