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高二文言文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四)

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四)

12-20 22:58:55  浏览次数:236次  栏目:高二文言文

标签:高二文言文大全,高二学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四),http://www.170xue.com

  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四)

  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桴(fú)止响腾   铿(kēng)然有声

  B.此鹳(guàn)鹤也   殆(dài)与余同

  C.至莫(mò)夜月明   汝识(zhì)之乎

  D.钟磬(qìng)   聆(líng)听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临:靠近;鼓:鼓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聆:听。)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汝识之乎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

  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归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理为将,东向面朝吏,吏无敬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即行,代廉颇之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1.对“身所奉饭者”、“所友者以百数”、“尽以与军吏”、“王以母先言”四句中加点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亲身 交友 赠给 由于

  B.亲自 交友 分给 因为

  C.亲身 结交 分给 由于

  D.亲自 结交 赠给 因为

  2.对“东向面朝军吏”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括面朝向东,在早晨接见军吏。

  B.赵括在东边,军吏在西边,赵括让军吏们来朝见。

  C.赵括面向东朝见军吏们。

  D.赵括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朝见。

  3.对“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倘若有不称职的情况,我恐怕要受到牵连吧。

  B.就是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够不受到株连吗?

  C.倘若出现不称职的事情,我能够不受到牵连吗?

  D.就是出现不称职的事情,我恐怕要跟着受株连吧。

  4.从全文看,对赵括兵败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括不从实际出发,只会纸上谈兵。

  B.赵括治军过于严厉而脱离了部下。

  C.赵括只顾私利,不知体恤部下。

  D.赵括不爱护部下,部下不肯出力。

  5.文中的宾语前置句是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如(只写一个) .

www.170xue.com

  三、

  阅读以下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自然界为夜色所掩盖,

  上帝说,“让他出来吧!”

  于是,一切出现了光明。

  1.“他”是指(   )

  A.Galileo   B.Newton   C.Maxwell   D.Einstein

  2.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科学得以从神学中解放出来。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着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其内容现已为人们非常熟悉了,但你能类比社会现象谈谈它的哲学含义吗?

  四、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近之际 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李牧连却之

  ②是谁之过与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5.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6.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二)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 [2]  下一页

,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四)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