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语文试题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及答案(一)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及答案(一)

12-20 22:51:13  浏览次数:600次  栏目:高一语文试题

标签:高一语文试题大全,http://www.170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及答案(一),http://www.170xue.com
www.170xue.com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2~16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爰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就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的“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2.第一段中“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一句中的“之”“其”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之”指代“燕乐”(或“俗乐”),“其”指代“词”(或“宋词”)。

  13.在第二段中,王国维所说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中的“境”和“言”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境”指反映社会生活,“言”指表现感情世界。

  14.第三段开头说:“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就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其中的“双重选择”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娱悦听众(或“向俚俗靠拢”)和供文人欣赏。

  15.试概述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列出其中3点,每点不得超过16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按照俗乐(或“燕乐”)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或“倚声填词”。)

  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③语言通俗化,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④长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答出其中3点即可)

  1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词又称为“诗余”或“长短句”,都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B.词之所以又称为“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C.作者认为,古人作文吟诗,为了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往往一本正经,十分严肃,而在填词时却不怎么讲究音律和内容,比较自由。

  D.“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

  E.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

  答案:AD

www.170xue.com

  三、语言运用

  17.将下面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什刹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那里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①顶上盖有色彩灿烂的瓦

  ②背后是景山

  ③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

  ④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

  ⑤由景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

  ⑥山上共有五座亭台

  答案:④②⑥①⑤③

  18.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这也就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书法、意象美、舍貌取神

  19.把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两句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扩展成一段写景文字。要求语言形象,可合理想象,不少于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天的黄昏,红日西沉,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射过来。夕阳是那样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夕阳照射到的地方,呈现出一片红色;夕阳没有照射到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四、作文

  20.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东坡当年任职黄州,有一种流行病肆虐,本地医生无法治疗。后有一外地人献出奇方,东坡采用后很快见效,控制了疾病。东坡对此药大加赞誉,从此,无论有什么疾病发生,都推荐使用,后来东坡自己生病,也照方服用此药,结果未愈而死。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作文。要求:自主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必须建立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材料主要是说:苏轼固守以前经验,不能变通地看问题,结果“照方服用此药”“未愈而死”。材料内涵较易把握,本题可从以下方面立意:①经验并不可靠;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不要固守,学会变通。

上一页  [1] [2]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及答案(一)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