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语文试题新课标高二上册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

新课标高二上册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

12-20 22:51:13  浏览次数:624次  栏目:高一语文试题

标签:高一语文试题大全,http://www.170xue.com 新课标高二上册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http://www.170xue.com

  ②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

  ③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

  ④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⑤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

  ⑥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   )

  A.狄青善于骑射,李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B.狄青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C.狄青屡立战功,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仁宗非常器重狄青,后升他为枢密副使。

  D.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考虑事情深思熟虑。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因而屡建战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5分)

  (2)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5)

www.170xue.com

  (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8---9题。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8.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是怎样呼应题目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1],空戴南冠学楚囚。[2]

  [注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注2]“南冠” “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0. 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仿佛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

  B. 第三句以”残星”写时辰,晨星寥落,曙光初现;以“雁横塞”点时令,南归的秋雁正在掠过北方的天空。

  C. 颈联写触目所见:竹篱旁边,一丛丛紫艳的菊花似开未开;水塘旁边,一朵朵凋残的莲花花瓣落尽。

  D. 尾联使用两个典故,言简而意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京城,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用”凄清”二字,表面上是写秋意的清冷,实际上则是借此衬托诗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B.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写动景,“人倚楼”写静态。视听结合,动静有致,颇具匠心。

  C. 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构成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D. “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复为慷慨羽声, 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 ,形影相吊。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 。

  (4)斩木为兵,__________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吾所以为此者, __________。

www.170xue.com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仰望星空的秘密

——“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

郭爽

  (1)“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上个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

  (3)1989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

  (4)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深谙现代教育之道。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

  (5)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

  (6)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7)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每天,她督促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母亲的谆谆教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

  (8)钱学森生前自己总结的两个人生高潮中,除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另外一个则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的6年。钱学森入学时,校长林励儒领导下的师大附中弥漫着开拓创造之学风,在那个积贫积弱年代,这里可谓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沃圃佳苑。在他的记忆中,“教生物的于君石老师,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我记得他给我一条蛇,让我做标本”;“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教画西洋画。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后来我画得很不错”;“国文老师董鲁安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我对用文言写文章小品特别感兴趣”;“我们的音乐老师用一部手摇的机械唱机放些唱片,教我们学唱中外名曲,欣赏各种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后来,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

  (9)钱学森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了我的科学兴趣。”他还曾亲笔手书一份珍贵名单,列出了给予他一生深刻影响的17个人的名字,其中7人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师。

  (10)其实在钱学森留美期间,他一直心系祖国发展。1947年,他与妻子蒋英在上海结婚时曾考虑留下为国家效力。但当时目睹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后,他失望地返回美国潜心研究。直到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下定决心要回国。而当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非法扣留钱学森行李和书籍的美国当局咆哮,“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宁愿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

  (11)历经6年波折后,钱学森终于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一偿回国心愿。和钱学森一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10月1日,大家在船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周年,钱学森奏响长笛,妻子蒋英、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则演唱了中国民歌。

  (12)从钱学森回国之日起,中国的空间研究开始高速发展。1956年1月,钱学森主持建立的力学研究所在北京成立;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第一份绝密报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就在这份手稿上,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中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课标高二上册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