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20:09:42 浏览次数:564次 栏目:考察报告
分地区对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的考察
1997年之后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农民收入开始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变得非常困难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艰巨任务
一、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源泉变化
我国农业一种典型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20亿亩计算人均只有约1.5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制约进而以农业生产为主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源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粮食产量在80年代初期出现快速增长但体制因素能量迅速释放之后粮食产量随之出现徘徊局面至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某些重要产粮区谷物生产效率已经接近当地耕地光热水土条件下生产潜力;在我国苏南一些地区复种指数曾达200%精耕细作也达到无以复加地步理论上说在粮食单产无法提高情况下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我国农户耕地规模却呈现不增反降趋势因此在单产增长潜力有限农户耕地规模又无法扩大情况下靠经营土地不再能够维持收入增加
农民要想增加收入除了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途径别无选择而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途径其实就意味着寻求非农就业机会对于农民来说非农就业机会无非包括两类一类当地非农工作机会;另一类为外地非农就业机会
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本地非农就业机会主要阵地乡镇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85~1992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净增长5.59倍其中工业产值净增长6.46倍而同期全国相应产业产值增长仅分别为1.22倍与1.71倍因此这一期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发展速度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这一期间呈现扩大趋势由1.72倍扩大为2.33倍但乡村居民中乡镇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幅度与城市居民基本持平这从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生产性收入增长中看得也很清楚同期农民农业生产性收入8年中仅增长0.15倍年均增长1%稍强而非农收入增长甚快为农业性生产收入增长5倍
事实正如此有研究表明(zhao1997)农民首先选择在本地非农就业在无法在本地实现非农就业情况下才选择外地非农就业机会而且选择到外地从事非农就业农业劳动力大多以“离土不离乡”方式进行因此在80年代中后期农业收入增加变得困难之后非农就业工资性收入就成了农民收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截至到2000年农业收入不仅不能使农民收入增加而且对农民收入增加贡献率呈现负值;农民收入增加几乎完全要依赖工资性收入增加
从构成上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仍然农民收入主要构成部分二者相加在农民收入中比重1993年为95%到2000年这一比例仍然高达94%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两项收入合在一起占农民收入比例一直维持在5%左右但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相对重要性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报酬收入在收入中比重不断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重要性逐渐降低后者减少幅度正好等于前者增加幅度
与农民收入构成所发生变化相比农民收入来源对增长贡献变化则根本性在农民收入4项来源中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增长贡献呈现较大波动其对收入贡献有时为正、有时为负但劳动报酬和家庭经营贡献却发生了“稳定”和“质”变化劳动报酬在1994年时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还只有26%多一点但这一数字呈现出迅速增加趋势到1998年时劳动报酬对收入增加贡献开始超过50%2000年则超过了100%.而家庭经营性收入贡献则发生了完全相反变化1994年时农民收入增长一半以上仍然可以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来解释但这一数字呈现迅速下降趋势到1998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仅能解释农民收入增长不足1/4而在2000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已经无法为农民收入增加提供任何显著贡献
综合农民收入结构和来源变化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当前农民收入最主要组成部分截至到2000年仍占农民收入一半以上但其重要性呈现逐渐减弱趋势;二劳动报酬收入在农民收入中重要性则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到2000年农民收入近1/3来自劳动报酬收入;三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仍然无法成为农民收入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只能农民收入重要补充;四农民收入增长源泉发生了本质变化农民收入增长由过去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而转变为主要依赖劳动报酬性收入;同时随着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收入增长贡献逐渐减少农民收入增长源泉变得单一化即越来越依靠劳动报酬收入增加
二、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地区特征
要对农民收入认识得更清楚分地区来观察非常必要1978年3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东部明显高出中、西部地区中部、西部地区比较接近但到2000年东部地区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4.6%;其次中部地区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3.3%;最后西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为12.4%.在3类地区中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于人均名义gdp 增长率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人均名义增长率也接近于人均名义gdp 增长率3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虽然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但由于地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起点不同长期经济增长不仅没有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反而造成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长期来看农民收入在地区间不断扩大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3类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上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几乎不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2000年劳动报酬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为46%家庭经营收入为48%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几乎占有相同地位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报酬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大大低于家庭经营收入其中在中部地区2000年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收入比重分别为26%和70%西部地区2000年相应数字分别为23%和71%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依然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而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二者合在一起仅占农民收入5%左右且这一比例自1993年以来在3类地区间并没有发生任何显著变化农民收入构成地区差异表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对家庭经营依赖性更大结构相对单一
农民收入构成虽然存在着非常显著地区差异但收入构成变化趋势在3类地区之间则一致:无论在东部、中部还西部地区劳动报酬收入比重都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则呈现不断减小趋势
从收入来源贡献份额来看3类地区之间也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一差异突出地体现在家庭经营收入对增长不同贡献上在东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农民收入增长源泉之一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在最近两年已经无法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正”贡献尤其中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连续两年为负考虑到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对收入增长贡献呈现出波动趋向这两类收入因而仍然无法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稳定来源
上述增长源泉地区差异说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源泉更加多样化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源泉呈现出单一化倾向
需要指出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源泉单一化倾向在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家庭经营收入对收入增长贡献在中、西部地区突然变为负值这一个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现象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1998年之后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农业生产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供求总量上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基本结束了过去农产品供给短缺状态出现了农产品供大于求局面二在供求结构上随着消费需求结构转变低质量大宗农产品不断出现“卖难”问题相比之下高质量农产品又供不应求这意味着农业生产结构需要根据市场变化来进行调整三农产品价格从1996年开始一直下降到目前仍处于低迷状态因此过去依靠增加产量实现农民增收家庭经营方式已不复存在在农业收入占中、西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和农民收入主要部分情况下随着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贡献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逆转由正变负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也越来越依靠来自非农产业收入贡献
农民收入之所以存在着严重地区差距不同地区农户所拥有要素禀赋差异和非农部门发展状况重要决定因素根据相关研究(rozelle 1994;张平1999)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拉大最重要贡献者地区间非农收入不平等由于地区间非农部门发展特别乡镇企业发展差距带来了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上差距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达农户非农就业机会多于中、西部地区结果造成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之间差距扩大除非农就业因素外由于中、西部地区农户间所拥有生产资料数量(如生产性固定资源、土地、自然资源等)、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结果造成不同地区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也存在着差异
由此可见在给定自然资源禀赋情况下造成地区间农民收入差异扩大根本原因就在于地区间非农就业机会差距上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几乎完全依赖非农就业收入情况下缺乏非农就业机会就意味缺乏提高农民收入途径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农户只从事家庭农业经营专业农户因而收入最难增加农户如果说增加农民收入困难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那么最困难则那里专业农户如何提高专业农户收入并让们适当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不仅当前我国农业问题实质也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必须尽最大力量予以解决矛盾对这一问题处理效果将直接关系今后农业发展、农村社区乃至全社会稳定
,分地区对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的考察tag: 考察报告,干部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入党考察报告,报告总结计划 - 考察报告
相关分类
考察报告 更新
考察报告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