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工作计划怎么写,教学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开头,,http://www.170xue.com
国土资源保护利用计划,http://www.170xue.com
补充耕地难度大。一方面大足县耕地资源垦殖率高、复种指数大、开发利用强度大,土地开发整理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整理潜力小;另一方面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来源困难,新增耕地单位投入大,要补充足够的耕地则资金投入十分巨大,限制了耕地的补充数量。
3、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农村宅基地使用普遍超标,闲置、浪费土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良田问题比较严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90 %,比全国较好的矿山有一定的差距。矿产勘查投入几乎为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以煤、天青石、页岩为主,结构不合理;并且锶矿资源的深加工有待进一步提高。
4、地质灾害严重且防御能力弱。
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约50%以上国土面积受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2000年~20**年年平均死亡和失踪人数为8人,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6.8万元。目前,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41处,重大隐患点42处,威胁人口4915人,威胁财产超过17417万元。未来五年内,西北部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仍将处于增长趋势。大部分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的防灾减灾体系尚未建立。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一五”规划是未来五年国土资源工作的行动纲领,提出国土资源工作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重点,是加强国土资源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市场体系、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行动指南。编制和实施好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一五”规划,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是关系国土资源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意义十分重大。
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一五”规划以20**年为基准年,20**年至20**年为规划期。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保障资源安全为主线,协调解决资源供应短缺、利用效率低和污染严重三大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坚持对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管理制度;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坚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并举,首先立足国内;坚持科技创新和进步,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主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保障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和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
1、“十一五”总体目标:
作为重要生产和生态资源的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土地管理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发现并查明一批矿床,稳定大宗矿产供应能力,适度缓解矿产资源瓶颈制约。资源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促进资源秩序良性发展;国土综合整治取得显著进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及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及时、准确、有效。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2、主要预期指标: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不得少于74102.1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65815.6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8.9%;耕地减少量要控制在10055.56公顷范围内,其中建设占用耕地不得超过631.15公顷,生态退耕779公顷,农业结构调整570公顷,自然灾毁控制在9公顷;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的数量要达到700公顷,其中耕地整理增加耕地480公顷,村庄整理增加耕地50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20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150公顷。
——建设用地利用目标:
规划期末建设用地规划目标:建设用地总量达19004.55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4928.86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4075.69公顷。较20**年增加858.34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增加542.12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增加316.12公顷。
——国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目标:
规划期末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在20**年基础上提高84.77%,达到63.93万元/公顷;单位面积城镇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在20**年的基础上提高16.19%,达到303.02万元/公顷。加强煤、天青石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矿产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消费弹性系数降到1以下,采选综合回收率平均提高2—5个百分点。
——土地市场体系完善目标:
土地市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规划期末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可实现2.5亿元。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目标:
大部分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基本建成防灾减灾体系,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加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比期望损失值减少2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20%。矿山开采引起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率达到70%,“三废”治理率达到80%,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40%,平均复垦率达到50%,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55%以上。
(三)主要任务
1、土地资源调查、保护与利用
加强土地科学规划,坚持土地用途管制,严格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全程管理制度,实现建设用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1)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
修编和严格实施县镇(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完善规划实施的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机制,重点发挥经济手段在土地规划实施中的作用。采用建设项目预审、农用地指标转用控制等手段,严格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监测。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农用地转用的总量、速度和结构。建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类考核办法,对土地利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完善基本农田监督管理手段,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五个不准”,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变更、质量不降低。
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产品和投资项目的用地。合理规划和整治村镇建设,减少新的非农建设用地。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加强建设用地审批后的监管。
合理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布局。加强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完善土地分区用途管制,促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调整和整合建设用地,改善城市土地供应结构和布局。
(2)严格耕地保护、全面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严格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切实保护优质耕地。严禁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严禁擅自调整或随意变更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位置和用途。对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优质基本农田实行重点保护。完善和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明确基本农田在土地证书上注明的程序和方法,切实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建立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体系,建立基本农田年度检查制度,开展基本农田统计分析、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面落实土地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纳入地方一把手考核指标,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国土资源保护利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