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12-20 22:53:36  浏览次数:327次  栏目:语文学习方法

标签: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初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http://www.170xue.com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共有30分,占总分的20%。这类题目做得如何,直接关系高考的成败。因而对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作些分析,进而提出应试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所谓命题特点,说到底是个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考什么首先是一个语料选择的问题,对此《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够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三类文章在Ⅰ卷、Ⅱ卷中的安排有显著的特点,2001年以前,第Ⅰ卷选文一般都是科技类文章,从2001年开始,选用社会科学类文章。第Ⅱ卷1999年以前是以社科类文章为主,1999年开始为文学作品。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语料选用的情况看,已形成Ⅰ卷科技类、社科类轮考,Ⅱ卷考文学作品的格局。这种语料选择上互补的特点,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也体现了高考命题“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
 现代文阅读考什么语料选择仅是一个前提,最重要的当是考点的定位。高考现代文阅读,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概念,而是考阅读的能力,对此《考试说明》有明确的要求,命题人也有过明确集中的阐述。他们认为阅读“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从近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这三点一直是命题的落脚点,也是命题最突出的特点所在。
 ——语义理解
 语义理解落实到考题,主要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语句的理解。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②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④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例一,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2001年全国高考21题)
 此题就是考查对重点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这篇散文标题为《门》,作者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开门”和“关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文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找出相关句子,然后加以分析和概括。文中与这两个词语相关的句子很多,其中最集中的要数第六自然段。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义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开门”的意思则必须通过对几个相关句子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才能得出来:“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发现、一个新的开始。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从技术层面上看,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如前面列举的对“开门”“关门”理解的例子。
 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准确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全文,把握全文。这类句子在文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
 (1)结构比较复杂,较难把握;
 (2)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3)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例二,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2001年全国高考第23题)
 (1)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命题所选的三个句子,分别是文章第五段的结尾句及第七、第八段的起始句。从三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看,皆为文中的重要句子,要准确理解、解释它们,必须结合相关段落。以第一句为例,它处在段末,一般说来段末的句子往往要对上文进行归纳总结。“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谈了“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人在关门之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等内容。这些都在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放牧的马既无隐秘可言,也无独立的天地。那人呢很显然,“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理解这类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再次,要从理解修辞格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信息的筛选、提取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因而成为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要内容。所谓文中的重要信息,可以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也可以是对重要概念、知识的阐释,也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所谓筛选、提取,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的搜寻、辨别、筛选、转换、组合、概括等。
 例三,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那些_______的音乐。(1996年全国高考第25题)
 本题考查对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文章最后一段说“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就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了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懂得了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这说明贝多芬的音乐与最有深度的音乐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给他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经过筛选不难看出答案:指那些具有产生于思想信念的最高激情。
 各类文章中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在阅读文章时总是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从文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作辨别、筛选、提取信息类的题目时,务必要准确把握题干,也就是说要明确目的。
 有的题目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可采用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有的题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比较多,什么信息是需要的,一时难以分清。在这种情况下,要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
 ——对信息的综合加工
 对文章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综合加工,这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对段意、文意的把握,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是根据文章进行的联想推断,以及对文章的评价,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的鉴赏,都必须借助对信息的综合加工才能完成。
 例四,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1年全国高考第20题)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令》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的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答案为C。此题不同于信息筛选题,回答此类题目准确把握信息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从而得出合乎题意的判断。如对C项的判断。作者在原文第三段中说,在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没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说凡是有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对以上信息的综合加工就可判断,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的信息范围,所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例五,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999年全国高考第29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的能力。6个“便”和5个“领取”分别在文章的开端和结尾,跳跃性大,都用了反复这一修辞格。此类题目主观性太强,考生不大好把握。作好该题,首先要分析形式,从语言表达的方式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就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强化中心”“深化主题”。以上是为“分析”。综观全文,“便”字和“领取”的分别连用,正当文章结构的紧要处,一个突出了时光的飞逝,与玉簪花报秋的警示作用密切相关;一个强化了主旨,让人感悟到“领取”的深意。这些可理解为“综合”。经过这种对信息的综合加工,题目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答案是:(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1] [2]  下一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