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2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2个文言虚词详解

12-20 22:53:02  浏览次数:737次  栏目:高考文言文

标签:高考文言文大全,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2个文言虚词详解,http://www.170xue.com

  2、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③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⑤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不然,则其所疏远。

  6、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7、只。例:不依公道则爱钞。

  8、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9、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则是]只当是。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三十一、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②客何为者?(者:指人)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④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⑤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①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十二、之

  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然之。(之:它,指上文李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2、的。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

上一页  [1] [2] [3] [4] [5]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2个文言虚词详解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