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3:02 浏览次数:242次 栏目:高考复习方法
如果你的心态不是足够坚强,你在这道题经历的不愉快并不能就此打住:后面的题目突然觉得变难了,时间比预测得显得更紧张,最可怕的是再次遇到陌生题目时,更是缩手缩脚,不敢轻易动手。如此一来,一步走错,步步难行,从此跌入恶性循环。
总的来说,传统方法引导学生寄希望于通过平时大量练习,多途径解题来“磨练”出临场解题能力,而对临场解题能力究竟该如何提高,缺乏必要关注。老师平时讲题时,往往第一步就能带你走到正确的途径上去,而你在考场上真实的思维困境是:在压力下面对陌生的题目,你走的第一步往往不是最合适的!
再次强调,我们绝不提倡考生弱化平时知识积累的作用。但是相信每个今天来到这里的考生,都经过了十年的寒窗,在知识的“积累”上,无一不是达到了“不能负担之重”的境界。我们提醒考生的是,一门他们欠下许久的“功课”:如何了解自己的真实思维过程,走对关键的第一步。
缺点二、传统的复习方法对“马虎”现象没有究其根源
传统的复习方法,在情感上对“马虎”固然是极其痛恨的,然而在行动上可以说是姑息和容忍的。传统复习中,没有学生因“马虎”而丢的种种原因入木三分的剖析,致使很多原本可以帮助考生瞬间就解决的问题,单纯的被纳入低级的“马虎”,留给考生自己去解决。
www.170xue.com继续刚才那个不太吸引人的故事:
现在,刚才那场考试的考卷已经发还到你手中。对你做错的这些题目,老师一定会问这个问题:“是不会做,还是马虎了?” 如果是“马虎”了,那好,双方都偷偷松一口气,接着老师让你下次注意。因为,对老师而言既然是“马虎”了,当然由学生自己解决,只要下次注意就不再丢分了;而对你而言,“反正我会做题,不就是一时糊涂吗?也就不值得大做文章”。 其实,这只是故事的一半: 这个故事中正确的部分: “马虎”的确是以种种面目表现出来的:
(1)遗忘条件
读到最后的问题的时候,却忘了前面的某个已知条件,直到解题过程中死活走不下去了,才转身去捡起被遗漏的条件,完事大吉。不知代价是做后面考题的时间。
(2)计算错误
会做的题,列错条件;列对条件的题,代错数字;代对数字的题,做错简单的运算;更甚之,做对了运算,偏偏又在考卷上抄错答案。
(3)看错条件
解题的过程顺利而准确,可惜答非所问。如果当场发现,也可能因为已经在错误的路上走了太远,来不及补救;即便是事后才发现,老师和学生都不会引以为然,因为学生其实是“会做”,只是“没看出来”。
(4)步骤不全
明明会做的题目,因为没有把解题步骤写完整、或者没有列出重要的公式关键而丢分。这个故事中错误的部分: “马虎”这个含含糊糊的集合性概念其实是不存在的!原因很简单:每种“马虎”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思维错误在搞鬼,而这些思维错误都是可以纠正的!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撕开“马虎”的各种表面伪装:
真实面目之一)“看错条件”,“遗忘条件”=主观想象
“主观想象”是考场上丢分的罪魁祸首,然而却是传统复习中极少被关注的思维错误。大家都有“看错条件”的时候,可是大家是否都仔细想过,“看错条件”的瞬间,你的思维经历了什么错误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究竟该怎么避免?
其实,所谓“看错条件”,真实的过程是:考生在读已知信息的时候边读边想当然地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等题目读完,考生头脑中的信息已经不再是出题者想告知的信息了。比如:
情景一:刚看一半条件,就想“行了,这个肯定是要考某某知识点”,然后往这个知识点上去靠,不知道自己正在落入陷阱中。
情景二:发现可能做过类似的模拟题,心里一阵狂喜,却没有看清题目其实和模拟题有很大区别。
(真实面目之二) “计算错误”=盲目自信 / 盲目紧张
会做的题目,且没有看错条件的情况下,考生往往放松警惕,潜意识里假设自己已经稳稳拿到分数,草草计算,只为尽快进入下一题。不会做的题目,为了多试验几个途径,却对每个途径都含糊对待。
(真实面目之三)“步骤不全”=不精确的做事理念.、不尊重考试的“游戏规则”
在考场上会做题的考生因为没有写全解题步骤而丢分,一般不会受到责怪,但是,标准化考试有十分客观的评分规则,如果平时不练习追求精确,考场上就会忽视自己在临场解题思维上已经跳跃过的主要得分点。这种丢分虽然极其容易避免的,却因为传统学习不关注学生平时不精确的做事理念和做题方法而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在这个部分结束之前,请再次提醒自己注意这个事实:上述两个被传统学习忽视的方面才是失分的最主要部分,几乎占到失分总量的80%!
www.170xue.com第四部分 错误思维过程的纠正方法
如果你带着思考阅读了上面的文字,在进入这个部分之前,你的头脑中对如何解决真实情况下的丢分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些大概的思路。如何第一次就做对,遇到没有类似题目印象的时候,如何临场应变。
方法一、如何走对临场做题的第一步——真正理解题目。
注意,这里的“理解题目”,是尽可能客观的知道问题方向,也就是必须知道题目想让你干什么。而要找到正确的第一步,需要换位思考,将终点当作起点,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A. “题目问我什么?”
B. “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知道的前提是什么?”
C. “这个必要前提,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是否已经提供?”
D. 如果已知条件没有提供这个必要的前提,那么能得到这个前提的“前提”是什么?
E. 这个前提的“前提”,在已知条件里能找到相关信息么?
方法二、借鉴类似考题无法解决临场问题时,采用的对策
考场上遇到的一部分考题,都会因为平时大量的练习而有所思路,可以模拟以前的印象做出来,而相当一部分的考题经过了精心的伪装和变型,使得考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就在头脑中搜索出最适当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下面三个思维原则可以帮你打开思路:
(1)必要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由于考生平时接受的是完美主义的“充分性”训练,做题时往往只从已知条件出发,由已知信息加上自己的知识来推导答案。而这里,我们提醒一个换位思考的“必要性思维方法”:从“题目要求我必须做什么”来出发。
举个实用的例子:数学考试部分的最后两道大题,有些考生觉得做不完就轻易放弃了。但是,如果你能冷静地把解决问题最必要的前提或者公式列出来,根据数学考试的评分点,也能拿到相应的分数。这个思考方法我们会在后文做详细说明。
(2)客观性原则
其实,太多的所谓“难题”,是出题者在表述题目已知信息的时候,有意考验考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已知条件经过伪装,离考生头脑中能用上的知识点往往很远,考生往往因为陌生而产生慌乱,因慌乱产生各种相关知识和题型的联想,不知不觉中就错读或漏读了重要信息。而客观性就是读题目原文已知信息的时候,完全客观的来接受所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边读题边在头脑中加工已知条件,和“我知道类似的什么考题”为准。必须完整读完题目的条件和问法。(3)自信原则
经过长期传统复习和模考打击的考生,习惯于用且仅会用知识点做题,一旦在考场上找不到思路,马上先假设自己不行,潜意识里认为想不起来知识点就根本不可能解题。而这个说服并不完整。考生必须先假设自己能做出这道题,只是还没看青条件而已(注意,这里指的是英语,理综,而不是语文考试。)一旦看清条件,如果仍然回忆不起知识点,也可以用正确思维步骤和标准化考试自身的弱点,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甚至得到正确答案。
方法三、纠出“马虎”背后的思维错误
(1)如何避免主观想象(如何避免看错问题)
A.信息优先级的概念。题目本身的信息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在读取题目信息过程中联想的东西。不能边看题边想,而应该看完题再想。
B.懂得答案相对好的概念。高考是标准化考试,正确的答案是比其它的相对好的,而不一定是绝对好的,懂得这一点十分重要。你要做的就是在选项中比较出更好的那一个,而不管它是否是最好、最完美!
(2)如何避免计算错误
,高考考场五大失分现象纠正妙招tag: 高考考场 高考复习方法,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考复习方法
相关分类
高考复习方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