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2:45 浏览次数:842次 栏目:高考备考
中原名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家学传承
王立群
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的,靠父子相传。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这就是家学的影响。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是《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但是班固的父亲班彪首先写了几十篇,然后班固接着写,班固没有写完,坐牢死了,他的妹妹班昭接着写。所以,《汉书》实际上经过了班彪、班固、班昭之手才最后完成。
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例子太多了。“唐宋八大家”里有父子三人的“三苏”,苏辙、苏轼、苏洵,诗书相传,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都是着名的文学家;和“三曹”同时代的着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学者大作家。
很多家族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教育子女的格言,叫家训。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直到今天,《颜氏家训》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
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祖父和父亲是史官,儿孙就继续做史官;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祖父和父亲是中医,儿孙往往也继承医学传统。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但是,唯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农经济形成极其浓厚的家庭观念;第二,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第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读书的重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及的。
中国古代的家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钱学森在回想他的童年的时候说过,他四岁开始,每天都要站在家长面前背书。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好得很,就是从小背出来的。古代孩子从小背什么书?《论语》、《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周礼》、《礼记》等。
第二种家学是请个老师上门来教自己的孩子。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杜老爷请了一个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他唯一的女儿杜丽娘。但这种家学往往是官宦人家、富商所用,他们有钱请得起老师。
当然,在中国古代,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是谁?皇帝。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kai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比如刘邦,他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也只有《大风歌》和《鸿鹄歌》。但是当了皇帝以后,刘邦对儿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刘邦就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先生,叫叔孙通,做太子太傅来教他的儿子。
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出现了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开始办学。刘禹锡写过两句很有名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王导;谢,谢安。他们的家族是两个最有实力的北方大家族,东晋时期,这两大家族扶持了一代王朝。这些大家族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不仅收本姓人,外姓人也可以来上学,这些家学在中国古代非常兴盛。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5期)
1.下列对于“家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的史官要靠父子相传才能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而这些是史官必须具有的知识,所以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
B.《史记》和《汉书》的编写,都是家学传统的具体体现,《史记》是司马迁父子两代人完成的,《汉书》是班固及其父亲、妹妹共同完成的。
C.中国历史上的一家都是大文豪的比比皆是,如“三苏”“三曹”、王羲之父子、蔡邕父女等,说明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形成。
D.中国古代家业能够代代相传,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家学的兴盛,如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家训是教育子女的格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一直到今天,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
B.家庭观念、儒家思想、对读书的重视等原因,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在世界上独有的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
C.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的家学内容之一,像钱学森他们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很好,就是从小背出来的。
D.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kai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的子孙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很多家族的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表现最明显的是家学的传统中父子,甚至是祖孙几代都会从事一种职业或研究。
B.中国古代的家学表现在官宦人家、富商等有钱人,他们或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或是请私塾先生到自己家里来教自己的孩子。
C.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比较重视家学、家风,这时出现了比较强的家族观念,也有很多家训流传后世。
D.魏晋南北朝之后,有实力的大家族都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使得家学更加兴盛。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小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未冠,父脱帖穆耳戍越,因受业于韩性先生,为文下笔立就。就试江浙乡闱,居右榜第一。遂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将仕郎、台州路达鲁花赤①。县未有学,乃首建孔子庙,既又延儒士为之师,以教后进。
至正元年,改集贤待制,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升吏部郎中,寻拜监察御史。升吏部侍郎,铨选于江浙,时称其公允。适朝廷有建议欲于河间、长芦置局造海船三百艘者,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言入中书,忤议者,迁工部侍郎。后分部彰德,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日:“微公言,吾民其毙矣。”
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迩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陛辞,诏谕谆切。保定岁输粮十万石于新乡,苦弗便。月鲁不花请输京仓以便之。俄除吏部尚书。保定父老百数诣阙,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保定民不忍其去,绘像以祀之。
还,迁翰林侍讲学士。入见帝宣文阁,有旨若曰:“朕以畿甸之民疲敝,特选尔抚吾民。尔毋峻威,毋弛法,或挟权以干汝于非法,其即以闻。”视事之初,有权臣来谒以免役事,月鲁不花面斥曰:“圣训在耳,不敢违。”
俄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遂遇害。当遇害时,麾家奴那海刺杀首贼,同舟死事者八十余人。朝廷赠谥忠肃。
(《元吏·月鲁不花传》)
【注】①达鲁花赤:元朝的官名,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高长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 籴:买卖
B.至则第户产之高下 第:按……次第
C.俄除吏部尚书 除:授职
D.或挟权以干汝于非法 干:干预
5.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月鲁不花“抚民”的一组是( )(3分)
①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 ②铨选于江浙,时称其公允
③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 ④月鲁不花请输京仓以便之。
⑤保定父老百数诣阙 ⑥朕以畿甸之民疲敝,特选尔抚吾民。
A.①②③B.①③④C.④⑤⑥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月鲁不花在江浙行省乡试中,得中右榜第一,后来又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最终做到山南道廉访使。
B.在江浙做官期间,月鲁不花见到各县均无学生,于是首建孔子庙为学校,并聘请儒士为师,教育后生。
C.月鲁不花由于为民请命,得罪了部分官员,但却获得百姓的爱戴,以至于路过河间时,百姓拦路感恩。
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