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2:45 浏览次数:538次 栏目:高考备考
(14)我感觉,在无边的黑暗里,我们只是寻索着一点点光明,如果我们不紧紧踩着光明前进,马上就会被黑暗淹没。我想起《楞严经》里的一段,佛陀问他的弟子阿难:“眼盲的人和明眼的人处在黑暗里,有什么不同呢?”
(15)阿难说:“没有什么不同。”
(16)佛陀说:“不同,眼盲的人在黑暗里什么也看不见,但明眼的人在黑暗里看见了黑暗,他看见光明或黑暗都是看见,他的能见之性并没有减损。”
(17)我看见了,但我什么也不能做,我帮不上一点黑暗的忙,这是使我落泪的原因。
(18)夜里,我一点也不能进入定境,好像自己正扭动颤抖地横过十字街口,心潮澎湃难以静止,我没有再落泪,泪在全身血脉中奔流。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哲理小品文,文章先讲述一小段看似平常的故事,后字字珠玑,道出大智大慧,甚为经典,令人回味久长。
B.作者在等红绿灯时看到了一个全身关节扭曲的病妇牵着一条老而瘦的狗过马路。这一情形引发了作者内心自感渺小的痛苦,他发出了“希望众生都能从苦痛的深渊超拔出来,走向光明与幸福”的心声。
C.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黄昏走到了尾端,光明正以一种难以想像的速度自大地撤离”寓示了社会的黑暗慢慢吞噬了人们心中仅存的温暖。
D.文章中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虽极其简约,但看完之后总会让人生发出感恩与从善的愿望。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
E.文章中“但我什么也不能做,我帮不上一点黑暗的忙”的这种自责,实际上就是对人性的呼唤;也是从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这种自责与巴金在《小狗包弟》里的自责是不一样的。
【答案】CE
【解析】C.过于夸大了句子的含义。E.两者应该是一致的。
(2).文中刻画了怎样的妇人形象,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文中描写了一位身患重病、处境艰难、令人悲悯的妇人形象②描写手法有:(1)外貌描写,如:“一个中年的极为苍白细瘦的妇人”;(2)动作描写,如:“她每走一步就往不同的方向倾倒过去”“又勉强地抖动绞扭着站起,再往另一边倾倒过去”;(3)神态描写:如:“妇人和狗的路上红灯亮了,使她显得更加惊慌”;(4)侧面描写,如:文中对妇人手上抓的老狗的描写,侧面加深了妇人的苦难;行驶的车辆都停下来,甚至没有人按喇叭,可以看出妇人的苦难不仅触动了我,它把人心的喧闹压迫到一个无法动弹的角落。(写到任意两点即可)
③正是这一形象引发了作者对苦难的思考,对人间大爱的期盼。
www.170xue.com(3).文中多次说到“流泪”,其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作者“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答:
【答案】
①线索作用。(2分)②流泪的原因有:“我的眼泪不能自禁地顺着眼角流了下来”是为身患重病妇人的苦难流泪;为世界的苦难而流泪;为自己的渺小和无力流泪;“我没有再落泪,泪在全身血脉中奔流”的原因是作者有了在黑暗中看到黑暗并寻找光明的决心。(4分)
(4).有人说:文章结尾写佛陀与弟子阿难的对话是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同意,原因是:①升华了文章主旨,只要你能看见,即使在黑夜里,你也要用你的眼睛去看你身边的苦难,虽然你是渺小的、无力的,但是在你的内心却应充满着对光明的渴望。②佛陀与阿难的对话正说明了这一主题。承接了上文“在黑暗里,我们只是寻索着一点点光明”,又引起了下文,我在黑暗中看见黑暗,但我帮不上忙的痛苦。③文章结尾加这一段,也能让文章显得清幽而大气,恬淡自然,给人以哲思,让人对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12.实用类阅读(25分)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刘斌
①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②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③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④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⑤《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⑥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⑦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www.170xue.com⑧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⑨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