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3:02 浏览次数:318次 栏目:高考备考
辽宁大连2013年高三下册语文双基试卷及答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字,应当说与《论语·学而》篇中“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涵义相同。翻检相关经学文献,“和而不同”的“和”也与周代基于礼原则的“和顺”“协和”“和睦”等意思相近,没有多少异议。朱熹、论语集注“谓”和者,无乖戾之心”,把“和”与“乖戾”对举,也能说明这一点。至于《国语·郑话》中史伯讲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则是指自然事物诸元素之间的”调和”,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和”不是一回事儿。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与史伯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适用的领域也不一样。前者适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讲人际关系的;后者适用于自然领域,主要是讲不同物质的配合或共同作用的,因此,作为概念而不是语词,这两个“和”是不能等同的,也是不能互换的、另外一中庸里有“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说法,然而子思之学已开始向心性之学转化,因此对“和”字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
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很多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共同点”或“相同的目标”。就人际关系而言,“同”与“和”不是对立关系.并且常常是有着正向联系的,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他所反对的“同而不和”的“同”.只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这一点是应当明确的。“和而不同”的“不同”.仔细分析起来,应该包括“非原则性的不同”与“原则性的不同”。对于非原则性的不同。容易通过“求同存异”而达到“和”。而对于原则性的不同.则不易做到“求同存异”,要达到“和”就比较困难。孔子曾指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厌恶应当厌恶的人。由此可知。孔子心中的仁者不会以求“和”为由回避矛盾。从孔子一生的言行看来,如果出现了原则性的“不同”的情况。他不会以虚假的、表面的平衡来掩盖矛盾,更不会“委曲求和”。
有人提出,孔子的“和而不同”包含着微言大义,也应当能够像《诗经》那样被用于“赋诗言志”。虽可能存在纰漏曲解,却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此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涉及到比较关键问题的时候,还是应当把具体涵义说清楚为好,不是表述什么内容都适合用这种赋诗言志的方式的。大概正是因为人们解读经典时滥用了这种赋诗言志、类比推理的方式,一些人对“和而不同”涵义的阐发脱离了孔子的整体思想,没有善恶美丑,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同”与“不同”,这种缺乏联系与整体认识的观点,显然没有把握孔子学说的精义。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正确理解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对于恰当处理不同性质的人际矛盾与冲突,以及建立不违背道义原则前提下的协同、合作关系,都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www.170xue.com1.下列有关“君子和而不同”一句中“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相关经典文献可以证明,孔子“君子和而不同”中“和”的涵义与周礼原则中“和顺”“协和”“和睦”等意思接近、
B.史伯讲的“和”与孔子讲的“和”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适用于不同领域,作为概念,两个“和”不能等同,也不能互换。
C.朱熹在解释孔子的《论语》时,将“和”与“乖戾”对举,从侧面证明了孔子“和而不同”中“和”是“和睦”的意思
D.子思在《中庸》中有关“和”的解释,背离了孔子“和”的涵义,走向了唯心的倾向,“和”字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在人际关系的角度上与“和”不是对立的关系,都可理解为“共同点”“相同目标”。
B.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反映r他有很强的原则性,在是非曲直很明确时他始终能够遵循这一准则。
C.“求同存异”体现了人际关系中“同”与“和”的正向联系;如果“不同”的指向是非原则性的,容易通过“求同存异”达到“和”
D.孔子心目中的“仁者”不会为了所谓的“和”而去掩饰人际关系中原则上的“不同”,更不会“委曲求和”。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微言大义和“赋诗言志”的方式去解释孔子的“和而不同”,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就此,其纰漏曲解尚可接受。
B.对于孔子的“和而不同”,要把具体涵义表达清楚,这佯才能把握其学说的精义,千万不能随意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
C.由于缺乏联系性与整体性认识观,一些人对孔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偏于局部,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分辨缺失,只有“同”与“不同”。
D.要想恰当处理不同性质的人际矛盾冲突和建立不违背道义原则的协同合作关系,就应该正确理解孔子的“和而不同”
www.170xue.com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纂,字伯将。学涉文史,温良雅正。初为兖州安东府主簿。与秘书丞同郡李伯尚有旧,伯尚与咸阳王禧同逆,逃窜投纂。事觉.坐免官。后为太尉骑兵参军,每为府主清河王怿所赏。及欲定考,怿曰:“辛骑兵有学有才,宜为上第。”[来源:学科网]
萧衍遣将曹义宗攻新野,诏纂。纂率众赴接,至便破之。纂善抚将士,人多用命,贼甚惮之。会肃宗崩,讳至。咸以对敌,欲秘凶问。纂曰:“安危在人,岂关是也!”遂发丧号哭,三军缟素。还入州城,申以盟约。寻为义宗所围,相率固守。
孝庄帝即位,除通直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兼尚书,仍行台。后大都督费穆击义宗,禽之。入城,因举酒属纂曰:“微辛行台之在斯,吾亦无由建此功也。”入朝,言于孝庄帝,称纂固节危城,宜蒙爵赏,以劝将来。帝乃下诏慰勉之。
永安二年,元颢乘胜,卒至城下城内空虚,遂为颢禽。及孝庄帝还宫,纂谢不守之罪。帝曰:“于时朕亦北巡。东军不守.岂卿之过?”还镇虎牢,俄转中军将军、荥阳太守。民有姜洛生、康乞得者,旧是太守郑仲明左右,豪猾偷窃,境内为患。纂伺捕禽获,枭于郡市,百姓欣然。
永熙三年,除使持节、河内太守,齐献武王赴洛.兵集城下,纂出城谒王曰:“纂受诏于此,本有御防。大王忠贞王室,扶奖颠危,纂敢不匍匐。”王曰:“吾志去奸佞,以康国道,河内此言,深得王臣之节。”因命前侍中司马子如曰:“吾行途疲弊,宜代吾执河内手也。”便入洛时蛮酋樊王能破析阳郡。纂议欲出军讨之,纂行台郎中李广谏曰:“析阳四面无民,惟一城之地耳。山路深险,表里群蛮。今若少遣军,则力不能制贼;多遣,则减彻防卫,根本虚弱。脱不如意,便大挫威名.人情一去,州城难保。”纂曰:“岂得纵贼不讨,令其为患日深!卿言自是一途,我意以为不尔。”遂遣兵攻之,不克而败,诸将因亡不返。城人又密招西贼,突入州城。纂左右惟五六人,短兵接战,为贼所禽,遂害之。(选自.北史·卷五十》,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纂率众赴接赴接:救援 B.三军缟素缟素:丧服 C.枭于郡市枭:斩首示众 D.脱不如意脱:一旦
,辽宁大连2017年高三下册语文双基试卷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