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考备考北京西城区2017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西城区2017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12-20 22:58:55  浏览次数:244次  栏目:高考备考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北京西城区2017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www.170xue.com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山青水清人更亲,故乡星星亮晶晶,雨相心想梦清明。

  也许有人会问: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

  想想,其实,如奶奶说的一般,简单明了——心路静好,大地清明,九天敞亮。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篇,用一个“总是如期而至”,表明清明祭祖这件事在家乡人们心中的重要。

  B.奶奶通过挑水一事巧妙地告诫“我”,只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

  C.第9段中,写奶奶的絮絮叨叨如同她的纺车的咿咿呀呀,旨在表现奶奶为人的勤快。

  D.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中间辅以插叙,由清明祭祖引出对奶奶生平和处事原则的回忆。

  E.文章使用比喻、排比和想象等手法,使表达生动,文章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18.结合文章,说说文章第三段画线语句使用的妙处?

  19.文章为何以“大地清明”为题?(6分)

  20.结合文章,解释“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含义。联系你的生活体验或其他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

www.170xue.com

  参考答案:

  17、A、E

  18、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村清明祭祖时,后代人丁兴旺的情景,将一个非常肃穆的场景写得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情趣。/照应了上文祭祖时和祖辈谈说“土里的收成”、“大地上的甜美”,想象自然合理,使文脉连贯。[评分标准:本题5分,点出修辞手法1分,解说2分;指出照应上文1分,解说1分]分析准确,逻辑思维严谨

  19、①“清明”是文章的线索(形式,表象):作者对奶奶的追忆由清明祭祖时写起;奶奶把世间一切看得清明;大地清明是奶奶每日清早常说的话;奶奶临终遗言是“心存清明,一世淡好”。②“清明”是奶奶的处事原则(实质,内涵),是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③“大地清明”更是一种期盼(实质,内涵),寄托了作者希望与读者达到的共鸣。[评分标准:本题6分。点出线索并分析2分;点出主旨并简要分析2分;点出期盼并分析2分]答题思路要清晰,主旨归纳要全面

  20、从全文看,这句话在于告诫人们,在尘世铅华中,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心存清明,知止承福,不去追名求利,只求于心无愧,只有洞悉社会自然的规律,才能活得明白透彻。获得内心的清明(A看淡金钱财物;B洞悉许多人间道理;C处事公平、认真、公正等都可以理解为正确)(从全文看,此处“清明”并非时节上的清明,不可以理解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而应属于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联系阅读经历或生活体验分析(他这么说,你怎么看?可以围绕“只有这样,才可以……”展开,也可围绕“芸芸众生中多少人可以看明白,又可以看明白多少呢,但求无愧于心”展开。也可以持反对态度,何必事事看得那么明白呢?难得糊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当然也可以围绕“含义”中的一点展开分析)。

  【评分标准:含义的理解2分;联系阅读经历或生活体验分析6分,其中观点2分,材料和分析4分;语言表达4分(层次清晰2分,语言准确2分)】

  文言文阅读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五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河内人李好德得心疾,妄为妖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蕴古贯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按事不实。”上怒,命斩蕴古于市,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但未有著令。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上皆赦之。(取材于《资治通鉴》)

www.170xue.com

  文言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贞观)二年,全国闹蝗灾;(贞观)三年发大水。皇上勤于政事,加以安抚,老百姓虽然到处觅食,却不曾叹息抱怨。 (贞观)五年,全国大丰收,背井离乡的人全都回到乡里,一斗米(价值)不过三四钱,全年判决死刑的才二十九人。东至大海,南到五岭,家家都不用关院门,旅行的人不用带粮食,在路上就能取得给养。

  河内人李好德患精神疾病,胡说蛊惑人的话,皇上下令追查这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报:“李好德得了病有征兆,依法不应当治罪。”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举报说:“张蕴古籍贯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任相州刺史,(张蕴古是在)阿附纵容讨人情,查办此事不符合实情。”皇上大怒,下令将张蕴古在市中斩首,不久又后悔了,于是下诏说:“从今以后有死罪的,即使下令立即处决,仍然要三次回奏才能够行刑。”

  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只是没有制定法令。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

  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于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

  皇上亲自审查在押囚犯,见到应该判处死刑的人,怜悯他们,放他们回家,约定来年秋季回来接受死刑。所放回家的全国的死刑犯共三百九十人,没有人监督带领,全都按期限自己回到朝堂,没有一个人逃跑藏匿。皇上全部赦免了他们。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行旅不赍粮 赍:持有,携带。  B.诏按其事 按:按照,依据。

  C.虽情在可矜 矜:哀怜,同情。  D.上尝与侍臣论狱 狱:案件,官司。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上勤而抚之 而不敢违法  B.流散者咸归乡里 见应死者

  C.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 期以来秋来就死  D.君为之彻乐减膳 行刑之日

  8.下列全都能体现太宗政绩的一组是(  )

  ①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  ②上怒,命斩蕴古于市,既而悔之

  ③朕庭无常设之乐  ④由是全活甚众  ⑤闵之,纵使归家  ⑥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⑥

  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贞观五年出现的太平景象固然与粮食丰收有关,朝廷的政策也起了很大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北京西城区2017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