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2:45 浏览次数:662次 栏目:高二文言文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写的一首七言乐府古诗。 题目是《春江花月夜》。从题目看,诗人就是要写出他看到的“春江花月夜”,以及由“春江花月夜”所引起的天马行空般的遐想。
这首诗中,诗人着重描画了“春”“江”“花”“月”“夜”五样事物。但这五样事物中,“春”与“夜”是季节与时间的概念,是捉摸不着的虚的事物,但却与“江”“花”“月”密切相关。“江”是春夜中的“江”,“花”是春夜中的“花”,“月”也是春夜中的“月”。虽然这两个字在全诗中出现不多,“春”字只出现了四次(两次“春夜”,一次“春半”,一次“春去”),“夜”更是只出现了一次(“今夜”),但全诗中写的无处不是“春景”与“夜景”。这是我们欣赏这首诗写的美景时,首先要有的一个总的印象:我们是在春天的夜晚去欣赏这“江”“花”和“月”的。此外,诗人在写“江”“花”“月”这三样可以看到的事物时,又是以写“月”为重点,他写的“江”与“花”,都是在月光的映照之下的。
这首诗中,诗人写景,有实景,但更多是诗人脑海中遐想的景象。诗人的肉眼是不可能看到东至长江出海口,西至潇湘之间的“千万里”长流水的。但我们随着诗人想象的翅膀,却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既看到了“千万里”的长江春夜的景色,看到长江上相思的“离人”,乃至可想象到在长江上休养生息的年代不同的“代代无穷已”的人们。
我们还是先回到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去徜徉好了。
开头两句,诗人就让这首诗的主角“月”亮丽登场了:在一望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春潮涌动(春江潮水连海平);涌动的潮水,托出了一轮明月(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景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就好像是潮水托出的是一个新生命似的。这是一个多么宏伟壮丽的“春潮涌月生”的景象啊。——如此“月出春江”的宏伟磅礴的景象,就仿佛是一出舞台剧的序幕,让观众对内容有了个初步的印象:两句诗,点出了 “春”“江”与“月”三字;而“夜”字虽未点明,但它已藏在描写的景色之中了。
接着以五联句是分别描写 “春江”“春花”“春夜”与“春月”的。
先是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春江”:夜晚,在月亮的映照下, “千万里”的长江, 江水随波东流,在月亮的映照下,波光在 “滟滟”闪动(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光普照之下,江上岸上,处处一派澄明(“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一幅多么广阔无比、柔美有加的春夜大江图啊。
接着是写“春花”:这里写春花,与一般写春花的艳丽不同,这里是月下春花的远镜头描写。诗人仿佛是站在高空的月亮上,鸟瞰下面的“芳甸”与“花林”似的。他看见的是江流宛转地绕着的一个个长满鲜花的小洲(江流宛转绕芳甸);是月亮映照下的“花林”:由于是夜晚,又有月光映照,加上远观, “花林”上鲜花的颜色是看不清的,只能看见披上了月亮银光似的“皆似霰”的一片(月照花林皆似霰)。——这样描画“春花”,给我们的是一个柔美与洁净的印象。
再接着两句是写“春夜”,着重写夜色,有月亮的晚上特有的夜色。诗人是用自己的感觉写夜色的,一是写他感觉到的夜里的“霜”。霜,就是霜露,本来是附着于地上或植物的水蒸气,由于冷却而成为水珠或小冰粒,但古人都习惯说“飞霜”,以为霜是是在空中飘荡的。“空里流霜不觉飞”一句,诗人写出了真实,反而是有新意的、反常之说了。他的意思是,由于月光映照的原因,天空显得更通透(“空”)了,所以才“流霜不觉飞”;而“汀上白沙看不见”一句,则是用眼睛在夜晚的错觉去写夜色,沙汀上显然是有“白沙”的,但诗人却偏说“汀上白沙看不见”。什么原因呢?又是夜色在作怪。当然,皎洁的月色会把汀上的白沙照得更白,但毕竟夜色朦胧,乃至觉得月光与白沙融合在一起,再也看不清“汀上白沙”是怎么个样子了。——这月下夜色是富于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飞。
然后是着重写天上“春月”的两句:这两句诗中,“江天一色无纤尘”是背景,“皎皎空中”的“孤月轮”是主角。由于月光明亮,远处水天相连,“江天一色”,空间显得洁净异常,通透得就好像“无纤尘”似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由于“无纤尘”,这江天就更显得更晶莹皎洁、更“空”、更寥廓了,于是悬在天空中的“月轮”,也就仿佛显得孤寂了(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天一色”,“皎皎空中”托出“月轮”,“月轮”给人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诗歌由开头到此(“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人着意写景,可以说是把“春”“江”“花”“月”“夜”写了个淋漓尽致了。而诗人作为主角去描写的月亮,已由开篇时“月生”,到现在,已经是“月悬半空”了。
诗人观景,往往会引起遐想,这是很自然的。这首诗也一样,继上面一段景色描写之后,后面的诗句都是诗人的遐想。这些遐想,读来有点像当代诗人写的“意识流诗歌”,天马行空,想到那儿就写到那儿。我们下面就专门去探究一下张若虚的“意识流”是如何天马行空吧。
开头两句由那悬空的“月轮”引起的遐想,看来有点孩童般的天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个谁也回答不了的、诗人自己也不打算回答的问题。他只是想说明:人看见月亮,与月亮照人,都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事情了。他提出这个看似幼稚的问题,把他的“意识流”遐想转了个向,转到一个深奥的人生哲学的思考去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古到今,江上、岸上生活的人,不知道已经更换过多少代了,但江上的月亮却是年年代代一个样子没有变化。“江月”他之所以不变化,大概是在等候什么人吧?但是他又能等到谁呢!江上和岸上的人,就像那分分秒秒都不一样的东流水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是世世代代都不一样的。——看,是“意识流”把他从天真的孩童般的发问,引向到人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延续生活下去的深刻的哲学思考上来了。
接着四句又是一个遐想:“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刚才已经说过,对月遐想是不需要定向的。诗人刚想完一个人生哲学的大问题,现在眼球又被另一景色吸引住,于是又勾起了新的遐想:引起他注意的景色是“白云一片去悠悠”,以及白云下面的“青枫”林立的水边陆地(“浦”)。文学作品常有个叫“青枫浦”的地方,是人们送别的一个水边埠头;现在诗人看见的“青枫浦”,也许不一定就是那个令人想起离愁别恨的地方,但看见这景色,也足够引起诗人“不胜愁”的联想了,于是他又想到“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来了。 “扁舟子”是游子在旅途中常常寄身的“一叶扁舟”,“明月楼”则是留守夫人独守的空房。无论是游子还是留守夫人,他们都得忍受这难忍的寂寞与孤独。——诗人由眼前的悠悠白云和象征着离愁别恨的青枫浦,想到人世间许许多多忍受着寂寞与孤独的游子与怨妇来了。
tag: 诗歌鉴赏 高二文言文,高二文言文大全,高二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 - 高二文言文
相关分类
高二文言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