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初中学习初三学习中考试题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模拟卷及答案一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模拟卷及答案一

12-20 22:59:40  浏览次数:726次  栏目:中考试题

标签:中考试题大全,中考复习计划,http://www.170xue.com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模拟卷及答案一,http://www.170xue.com

  1、对选文中三件事的内在逻辑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件事在揭示曹杨矛盾这一方面不分轻重   B.三件事各自独立毫无关系

  C.三件事揭示曹杨矛盾由平常到不平常,件件深入   D.以上都正确

  2、对选文中所体现的曹操的性格特征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

  A.残暴、多疑、爱才、虚伪  B.仁厚、爱才、多疑、虚伪

  C.虚伪、奸诈、多疑、残暴  D.自私、多疑、仁厚、虚伪

  3、选文杨修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   )

  A.丞相不在梦中,你才是在梦中  B.丞相很清醒,你却在做梦

  C.丞相没做梦,你却在做梦  D.丞相杀了你并不是在梦中,而你才是像在梦中一样,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4、杨修向曹操告发曹丕私结吴质的秘密,反遭曹操厌恶,是因为他:(  )

  A.恃才放旷,得罪了曹操  B.做事草率,以疏间亲

  C.耍小聪明,做事草率  D.恃才放旷,毫无策略

www.170xue.com

  (二)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三)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画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ww.170xue.com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综合复习(一)答案

  一、略

  二、鲁达(或鲁提辖) 吴用 三国演义

  三、阅读理解

  (一)

   1、C2、C 3、D4、B

  (二)

  1.先帝

  2.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3.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2分)

  4.”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共4分,每空2分)

  5.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三)

  1.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2.”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3.”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4.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5.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

  6.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7.如开头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作者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始而盲目自夸,妄自尊大;继而依赖国联,仰人鼻息;终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于变化之中揭示出悲观论者在精神上的节节败退,极富有讽刺意味,写得尖锐泼辣。

上一页  [1] [2]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模拟卷及答案一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