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1:13 浏览次数:156次 栏目:高考诗歌赏析
古代关于乡情诗的常见意象总结
l.月:我国古代诗歌,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夸夜白,月是故乡明。”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更突出对故乡的思念。王建《十五夜望寄拉郎中》:“夸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秩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她表现了诗人对故,舶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汪则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柳: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苯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剐,折柳是汉代起就有的惜别时的风俗,因“柳”与“留”同音。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夸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最有名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敌国情!”
3萱草:也叫忘忧草,在我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古时当游子要远行的时候,就会先在北堂种上萤草,希望母亲在照顾萱草之时能够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恼与忧愁。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北堂柱萱”也引中为母子之恃。萱革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国人称母亲为“萱堂”,“萱”代表母亲。另外一种植物“椿”代表父亲,所以我国人常称父母为“椿萱”。
4莲革:莲草飞转无定,常用以比喻漂泊流浪的游子。如,魏曹植的《杂诗》:“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隋朝江总的《遇长安使寄裴尚书》:“秋蓬失赴所,春草屡芳菲。”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5津、渡、亭:这些都是古人送别的地方,触目感怀,自然能引发对故人的无限思念。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王勃的《江亭夜月速别二首》:“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译、馆,争:这些都是游子远游时短暂抽居的地方,这更能让游子体昧剐自己只走一个匆匆的过客,孤馆青灯,极容易诱发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如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采灯独可亲。”
双鲤、尺素,家书:这恐怕是古人在远游时和家人保持联系最重要的通讯方式了,即便如此,也并非想寄就能寄得的。李商隐的《寄争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许是最昂贵的家信了;尺素常用以指情书。
8.灯、樽,门、闾、窗:这是离人寄托相思的最常用的道具。孤灯青影·苦酒一樽,细细品味绵长的相思之情。思之痛,苦涩如酒;恩之深,夜不能寐。如,扬素的“桂酒徒盈撑,故人不在席。”鲁迅的《剐请弟》:“夜关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倚门凭窗,望艰欲穿。如,张说的《岳州剐子均》:“他日将何见,愁来独恃门。”“窗”这十意象常用于爱情诗。
9.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实际上暗示了“一日相亲十二时”,元时无刻不在相思。如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王善才的《长命西河水》:“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10中秋、重阳、冬至等节日、节气:佳节是要和家人在一起欢聚的,自然,“每逢佳节倍思亲”。如,张祜的《题于越亭》:“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杜甫的《九日五首》:“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的《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恩洛阳。”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考诗歌赏析,高考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技巧,高中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诗歌赏析
相关分类
高考诗歌赏析 推荐